大汶口|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 大汶口遗址:千年遗存绽放时代光彩

大汶口|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 大汶口遗址:千年遗存绽放时代光彩

文章图片

大汶口|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 大汶口遗址:千年遗存绽放时代光彩


▲ 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内的考古场景复原
位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 , 也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 从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 , 到通过历次发掘进一步明确大汶口文化内涵 , 大汶口遗址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发挥重要作用 。
近年来 , 泰安市大力推进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 加强遗址本体保护与科学展示 , 通过文旅深融合打造大汶口文化“全景式IP” , 让这片曾经孕育文明曙光的古老土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
史前考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59年 , 在津浦铁路复线工程中 , 施工人员在泰安宁阳施工工地内挖掘出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其他文物 , 考古人员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 。 在汶河南岸的堡头村 , 考古工作者首次发掘出133座史前墓葬 , 墓葬之间差别巨大 , 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玉器、象牙器等 。

当时 , 考古学界已命名以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和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400年至3800年) 。 大汶口墓地出土物中 , 既有彩陶又有黑陶、白陶 , 既有高等级墓葬又体现出明显的贫富差异 , 它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更晚一些的夏代、商代文化?上世纪50年代 , 江苏花厅、山东岗上等几处与大汶口墓地文化遗存类似的遗址也相继被发现和发掘 , 但年代问题都悬而未决 。
1962年 , 山东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层面上确定了以大汶口墓地为代表的遗存早于龙山文化 。 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适时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 , 并利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碳14测年数据 , 把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推定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栾丰实介绍 ,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 为东方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来源 , 打破了学术界持续近20年的“仰韶—龙山”东西二元对立格局 , 把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发展轴线向前推进2000多年 , 从而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实证 。
21世纪以来 , 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 , 有关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工作重心转向聚落 , 在焦家、岗上等多处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城址和反映社会结构变化的贵族墓地 。 城址、王墓、文字及显著的阶层、贫富分化 , 表明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 海岱地区已进入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古国时代 。

▲ 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