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二 )


科研成果转化,不仅是简单勾连供需两端。这其中,尚有大量科创要素需盘活整合,由此才能迸发出磅礴生机。
在刚结束不久的区党代会上,宝山区委书记陈杰指出,未来五年要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把宝山的“小齿轮”挂上国家战略“大齿轮”,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努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的新路子。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文章插图

无疑,要建立一个更完备的科创生态体系,需凝结包括政府、高校、市场在内的各方智慧。放眼全球,剑桥肯德尔广场就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案例。从政府推动的空间更新、高校主导的创新转型到市场力量参与的空间营造,这里创新业态的萌发可谓“集众人之智”。全新启用的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同样被寄予厚望。作为高校重大创新项目的承载平台,许多人期待,这里能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助力前沿科技研发,力争实现更多从“1-100”的突破,进而为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开放新格局:紧抓“双循环”机遇,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的启用仅是校地合作的阶段性成果。今年2月,宝山区与复旦大学签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还将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项目先导、共同发展”为原则,继续在党建、干部人才交流、医疗卫生、产学研合作、美育与艺术教育、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一方面,扩大高校“朋友圈”,携手复旦、北大、同济、上理工等高校建设一批特色园区,积极探索“多校一园”“区校合建”等模式。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清华、北大、人大等一批高校集聚发展,碰撞互促,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另一方面,还要全力拓宽合作领域,推动政府、市场深度结合,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迸发。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文章插图

占据地理优势的宝山区,勇担新使命,奋进北转型,必将紧抓“双循环”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与各方一道共享机遇、共创未来。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周渊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