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文章插图

校区、园区、街区、社区互融发展的科创新生态又迎来一个重要载体。今天,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启用暨首批重大创新项目入驻仪式在吴淞创新城举行,标志着宝山区、复旦大学、宝武集团三方合作迈入崭新篇章。
值得关注的是,首批入驻的8个复旦大学重大创新项目,其中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东元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的落地,宣告其摆脱了科研成果“沉睡之困”。
而它的落地,正得益于上海正全力探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新启用的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将依托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帮助对接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特别是,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催化”成果转化链路。从科创一卡通、科创服务热线、宝山7*24H科创会客厅等,让各类科创资源一眼可见、一键可享、一站可达。
合作新模式:校区、园区、街区、社区,组团激发新活力
地处上海北部的宝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周边高校资源多、在地央企多。实践中,这些优势资源尚未较好盘整融合。为此,宝山区亮出了组团发展新模式,助力打好“两张王牌”。
环上大科技园,旗下4个基地已初步形成全链条创新孵化功能,涵盖从初创团队到上市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就像是一个个‘苗圃’,精准培育与其特点相适应的项目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这样注解。脑机接口等一批“卡脖子”项目已在园内成功转化。但其辐射范围绝不仅限于园区,更是向全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更大范围拓展。眼下,环上大科技园还与北大、华中科大、二工大等一批高能级大学科技园形成联盟,互促互进,做厚区域科创浓度。
从校区、园区到街区、社区,科创氛围的酿厚需打破地理空间的藩篱。宝武集团正整体推进十大项目建设,涉及投资额近200亿元。新能源关键材料等一批功能型平台相继建成,带动了8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研制成功、高温超导电缆产业化项目投产等。
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校地合作新模式如何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
文章插图

对标海外优秀科创生态的打造,上海借由宝山复旦科创中心的启用,进一步解锁大学、企业、地方的组合发展模式。“走进一幢楼宇,既有创业团队,也有办公空间,甚至还有高校社团”,这样的创新复合业态未来将成为宝山区的科创标签。由此,三方合作真正走深走实,迸发出更大协调效应、更强创新活力。
发展新思路:凸显“全要素配置”,做强科创大生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