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人均GDP第一城住房简史: 从地窝子到戈壁别墅( 二 )


和百里油田那种一片荒凉的景象完全不一样 , 克拉玛依人把他们的家园、孩子自小成长的地方 , 建设成了绿色宜居的城市 , 流水潺潺 , 树木葱郁 。 人工引水的克拉玛依河两岸 , 是赏心悦目的绿色长廊 , 喷泉、公园、住宅小区、体育场所在市区遍布 。 截至2020年底 , 克拉玛依市绿地面积11.97万亩 , 绿化覆盖率达到43.54%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37平方米 。
如果不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 , 根本无法将眼前的绿色之城和亘古戈壁联系起来 。
石油人的“地窝子”记忆
“啊克拉玛依 , 我不愿意走进你 , 你没有草没有水 , 连鸟儿也不飞 。 ”上世纪50年代 , 著名音乐家吕远在《克拉玛依之歌》中写道 。
当地人都说 , 失去水的土地 , 草原上的鹰不飞去 , 哈萨克人的牛羊也不会去 。
黑色的石油改变了这片荒野的命运 。 1955年 , 由8个民族、36人组成的青年钻井队 , 带着简单的工具 , 成功让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性油流 , 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 。
接下来两三年时间 , 4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人聚集到克拉玛依开展生产 。 夏天 , 他们要忍受零上40摄氏度的酷暑;冬天 , 克拉玛依则处于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中 。 当首批工人来到克拉玛依 , 面对荒滩戈壁时 , 他们挥动铁锹 , 挖出了一片片“地窝子” , 这就是克拉玛依人最早的住房形式 。
地窝子 , 顾名思义 , 就是从平地向下挖出的土坑 , 体积不大 , 一般深两米多 , 形状四四方方 , 四周用土坯垒起半米的矮墙 , 用泥巴和草叶盖顶 。 地窝子建造成本极低 , 能够抗风 , 而且冬暖夏凉 , 缺点就是面积狭小、通风差、卫生条件差 。
到了1962年 , 克拉玛依还有四分之一的石油职工住在地窝子里面 。 更多的工人 , 则开始努力改善居住环境 , 建起了土坯平房 , 家里添置了煤气、炉子、火墙等生火取暖设施 , 克拉玛依人在土坯平房周围移栽上梭梭草 , 以减少被风吹入屋内的黄沙 。
上世纪70~80年代 , 楼房在克拉玛依出现 , 工人新村式的住房逐渐普及 , 1990年代 , 福利分房的住房条件进一步提升 。 到了2000年以后 , 商品房开始出现 , 克拉玛依人拥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 包括高层小区、联排别墅、独栋院子等 。
尹秀秀说 , 和外地游客脑中想象的石油城不同 , 克拉玛依如今已经是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 , 曾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 克拉玛依市容整洁干净 , 空气质量经常排在全国城市前列 , 不少跟李晓溪一般年纪的90后青年 , 在去一线城市读书后 , 仍然非常怀念家乡小城的居住环境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