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怎么读同音字 璞怎么读

作者:刘运好(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 “鲲鹏”出现频率之高 , 是其他文学意象难以相比的 。随着后代文学创作的不断刷新 , 这一文学意象也逐渐积淀了新的文化意蕴 。无论作为文学意象 , 还是作为文化现象 , 鲲鹏都是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 , 成为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
其实 , 鲲鹏诞生时 , 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众所周知 , 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 , 《逍遥游》中的鲲鹏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虽然翼如垂天之云 , 振翅而飞 , 激荡千里海潮 , 搏击狂飙 , 高翔万里云霄 , 但是在飞往天池时 , 必须借助海潮的运动;离开天池时 , 也必须借助六月的大风 。之所以能飞上九万里高空 , 背负青天 , 无物可挡 , 乃因为“风斯在下” , 托起了它的“大翼” 。否则 , 即便这样的庞然大物 , 也无法自由翱翔 , 更不用说扶摇而上九万里云空 。为说明这一现象 , 庄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则芥为之舟 , 置杯则胶矣 , 水浅而舟大也 。”浮物能否飘起 , 完全取决于浮力的大小 。坳堂之水 , 只能浮起草芥 , 不可浮起水杯 。同样 , 如果“风之积也不厚” , 无力托起大翼 , 鲲鹏也会重蹈“置杯则胶”的悲剧 , 最多不过像斥鴳那样“腾跃而上 , 不过数仞而下” 。也就是说 , 鲲鹏翱翔于九万里高空 , 必须依赖于外部条件——狂风 , 即庄子所说的“有所待” 。
庄子创造的鲲鹏意象旨在说明:在宇宙自然中 , 无论是直冲云霄的鲲鹏 , 还是“翱翔蓬蒿”的斥鴳 , 无论是不知日月春秋的朝菌蟪蛄 , 还是以千百年为一季的冥灵大椿;在人类社会中 , 无论是超然物外“辩乎荣辱”的宋荣子 , 还是“御风而行”泠然轻飏的列子 , 都有一定的度的限制 , 只是量的差异 , 没有质的区别 , 所以都是“有所待” , 不可能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唯有“乘天地之正 , 而御六气之辩 , 以游无穷者” , 即超越现实 , 顺乎自然 , 游心无待 , 才能真正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天地之间 , 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 , 也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 。换句话说 , 即使是翱翔九万里的鲲鹏 , 也无法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 。
【璞怎么读同音字 璞怎么读】那么 , 在中国文学或文化中 , 鲲鹏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
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 , 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一面不能忘怀世俗 , 追求身名俱泰;一面又要越名任心 , 追求任诞逍遥 。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 , 打破了心灵的平衡 。因此 , 他们就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一丝精神慰藉 。而庄子的境界 , 他们又无法企及 , 于是乎 , 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 , 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飞举的大鹏 , 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对象 。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 , 试图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
哲学内涵的世俗化 , 始于郭象 。其《庄子·逍遥游注》题解说:“夫小大虽殊 , 而放于自得之场 。则物任其性 , 事称其能 , 各当其分 , 逍遥一也 , 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鲲鹏翱翔云空 , 斥鴳悠游蓬蒿 , 虽有大小差别 , 但生存于不同的空间 , 都能自得其性 。而所有事物只要顺乎本性 , 称乎所能 , 且又符合各自差异的本性(性分) , 就是一种逍遥 。也就是说 , 鲲鹏翱翔云空 , 斥鴳悠游蓬蒿 , 在逍遥这一点上 , 二者是没有差别的 。同样 , “有待”与“无待”也无本质差异 。《逍遥游注》又说:“有待无待 , 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 , 天机自张 , 受而不知 , 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 , 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 , 只要安于天性 , 动应自然 , 有待无待 , 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 。庄子所言之“有待” , 是溺于现实;“无待” , 是超然物外 , 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了统一 。于是 , 本来“有待”的鲲鹏 , 也就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的象征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