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 仁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 , 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 , “仁”共出现了109次 。“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 。孔子说:“仁者 , 人也 。”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 , 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
仁者爱人
什么是仁?按《说文解字》 , 仁 , 亲也 , 从人 , 从二 。从字形上或许可以读出两个意思:一是说仁是在人当中存在的 , 动物中不存在仁 , 所谓“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也;二是说仁在两人以上中才会体现 ,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说明仁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亲相爱 。
在《论语》中 , 孔子对仁没有明确的定义 , 对象不同、时间不同 , 说法也不尽相同 , 即使针对同一个人 , 不同的场合说法也不一样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回答学生樊迟问仁时最为简洁 , 他说:“爱人 。”
人与人之间亲疏是有区别的 , 亲谁爱谁呢?在《论语·学而》中 , 孔子弟子有若提出“孝弟为仁之本” 。
孝 , 指善事父母;弟 , 同“悌” , 指善事兄长 。“仁者爱人” , 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 , 爱父母 , 爱兄弟姐妹 ,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亲人都不爱 , 很难会去爱别人 , 如果不“爱人” , 也就不能说是仁者 。所以 , 在儒家看来 , “孝弟”是仁之本 。
怎么爱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忠 , 一是恕 。
在《论语·雍也》中 , 孔子说:“夫仁者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 可谓仁之方也已 。”
所谓仁 , 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 , 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发达 , 也要帮助别人一起发达 。凡事能以自己作比想到他人 , 可以说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
在《论语·卫灵公》中 ,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上一点“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仁 , 是对他人的责任 , 是尽心帮助他人 , 重点在“忠” 。这一点着重讲“恕” , 是对自己的约束 , 自己不想要的 , 不可强加给别人 。也是推己及人 , 将心比心 , 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 。这是仁的具体内容 , 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
孔子论仁还有一句也为我们熟悉 , 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提出来的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
这里讲的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 , 二是言行符合礼制规定 , 两者紧密结合 。仁是内在的心性修养 , 礼是外在的各种规定 , 二者其实是相通的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每个人都规范自己的行动 , 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礼(即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说到底 , 施行“仁”还是要从自己出发 , “克己”才能“爱人” 。
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这可以说是圣人了 。《论语·雍也》记载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能给老百姓施以很多恩惠又能普遍周济大众 。孔子认为 , 这样的人哪里只是仁 , 简直是圣人了 。这里提出比仁人更高的境界:圣人 。仁者爱人 , 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 , 兼济众人 , 则是更高的要求了 。
不轻易许人以仁
哪些表现不是仁呢?孔子对此有一些表述 。《论语·学而》中 , 他提出:“巧言令色 , 鲜矣仁 。”
意思是 , 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爱 。“巧”和“令”本来是美好的意思 , 但这里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 是一种表面的好 , 装出来的好 , 不真诚 。“巧言” , 是指花言巧语 , 言不由衷 , 说的不是自己真心的话 。“令色” , 是指表面摆出好的脸色 , 却又不是发自内心 , 实际是伪善﹑谄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