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小红书之前的旅行,它是标配( 五 )


《在中国大地上:搭火车行旅记》
[美
保罗·索鲁 著 , 陈媛媛 译
后浪 / 后浪文学 | 九州出版社 , 2020-12
保罗·索鲁们的旅行方式 , 属于那个绿皮火车在中国大地上穿梭的时代 。 它与背包客、穷游等一同组成了人们当时对旅行的想象 。 保罗在《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里写到了一种苦行僧式旅行:挞帕和尚拿出一块正方形棉布 , 打结 , 做成一个比超市购物袋还小的包袱 , 将钵、小塑料汤碗、肥皂、墨镜、手电筒、驱蚊剂等放进去 。 这就是他所有的行李 。
《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
[美
保罗·索鲁 著 , 张芸 译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9
这都是过去的、几近消失的旅行方式了 。 “在我四处游走的几十年间 , 旅行也发生着变化 , 不仅在速度和效率方面 , 还因为全球大环境的概念——大多数地方已建立起联系 , 为人所知 。
“互联网激发的无所不知的自负心理让人产生了傲慢的错觉 , 以为需要付出体力的旅行是多余的 。 ”保罗的话一语中的 。 在高速、便捷的交通与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中 , 苦行式旅行方式已不再流行 , 人们追求的是舒适、放松的行走 。
《脸庞 , 村庄》剧照 。
社交媒体为这种流行添了一把火 。 图像时代让旅行必须有照片作为“去过”的证明 , 进而催生了人们的打卡行为 。 这是对景观的另一种消费 。 在种草、攻略中的照片 , 被拍下的事物成为了一种符号式的存在 。
流行的“照骗”式风景就是如此 。 在滤镜的层层美化之下 , 真实的景观被掩盖 , 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想象中的风景 , 虚假的蓝天白云、大海沙滩 , 吸引着人前去一探究竟 , 结果失望而归 。
《景观社会》
[法
居伊·德波 著 , 张新木 译
折射集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5
“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 , 人们总是把物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 , 或让你用来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 。 ”1967年 , 法国作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里对现代生活的观察 , 放在当下仍然成立 。
打卡热潮下 , 攻略也就此成为了简易版的旅行指南 , 人人皆可成为指点他人路途的人 。 真正孤独的旅行 , 似乎也在离每个人越来越远 。
但仍有一些感受是共通的 , 正如保罗·索鲁所说:“旅途中遭遇的陌生感、欢乐 , 随之感受到的身心解放与真谛 , 以及孤独如何构成了旅行者的必要处境 。 ”
在路上 , 仍是旅行最简单 , 也最真实的快乐 。
【南澳|小红书之前的旅行,它是标配】《脸庞 , 村庄》剧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