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洞天寻隐·白岳纪丨齐云山纪行:山水图像与实地考察( 三 )


宫北向 , 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 , 色黧黑 , 像成于宋 , 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 , 庭中碑文 , 世庙御制也 。 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 , 俱雄丽 。 背依玉屏 , 前临香炉峰 , 峰突起数十丈 , 如覆钟 , 未游台、宕者或奇之 。 出庙左 , 至舍身崖 , 转而上为紫玉屏 , 再西为紫霄崖 , 俱危耸杰起 。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 , 文昌阁据其前 。 五老比肩 , 不甚峭削 , 颇似笔架 。
登封|洞天寻隐·白岳纪丨齐云山纪行:山水图像与实地考察
文章图片

图7 天门
除了文学价值、地理历史价值外 , 这段文字还透露了太素宫的兴废 。 唐时有高道龚栖霞修真结庐(图8) , 至宋道教规模已发展为高规格的宫 。 真正使其名声大振 , 而跻身为道教名山的乃为明代嘉靖皇帝的求子事件 。 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 , 遣真人李得晟建斋醮 , 其目的为“求嗣绪储、纬宗社于万年” 。 嘉靖十二年、十五年、十六年分别得长子朱载基、次子朱载睿、三子朱载垕 。 自此 , 齐云山盛名远扬 , 遂成为“江南第一道教名山” 。
登封|洞天寻隐·白岳纪丨齐云山纪行:山水图像与实地考察
文章图片

图8 栖真岩
下天门 , 过石桥 。 沿路标识者“永乐古道”、“正德古道”的字样 , 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想象 。 转过山峰 , 便到了栖真岩 。 栖真岩设有龚栖霞的塑像 , 大约是为纪念这位最早来齐云山的道教鼻祖 。 岩下现存有两处建筑遗址 , 标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旧迹 。 两处遗迹仅剩石门和两侧的残破的墙垣 , 石门阔大 , 观之亦可遥想当年之恢弘 。 门前尚遗留一对石狮门当 , 顽皮的倒立 , 倚在门框之上 , 似乎对来访者表示亲昵的欢迎 。
稍驻足片刻 , 我便迫不及待地继续前行 。 最令我挂记的当是陆治《白岳游》图册之《石桥岩》一景(图9) 。 陆治笔下的《石桥岩》十分独特 , 细观画面 , 陆治将石桥岩绘制在画面左上角的位置 , 并配有纪游说明性文字 。 由于画中岩洞两面相通 , 既是景观 , 也是一条连接内外的道路 。 凭借着绘画表现经验和文字说明 , 我断定这一处景观是真实存在的 , 并在2020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 , 充当视觉证据 , 认为此类岩洞可视为通往桃花源的入口 。 后得知晚明徽州文士修有《齐云山桃源洞天志》 , 将之比作桃源 , 心中难掩兴奋之情 。 但当时没有实地到访 , 文章虽已发表 , 内心不免忐忑不安 。 我一边继续四处寻找 , 一边欣赏山下美景 。 蓦然向上望去 , 在头顶的正上方绝壁处 , 果见一石洞穿空 , 急忙沿阶而上 , 在洞口右侧 , 有一处红色石构建筑 , 大约为宋元时期的石阁 , 与陆治画中所画位置几乎可以对读 。 走近石洞 , 洞高数丈 , 呈长方形 , 与陆治所画的椭圆形略有不同 。 从岩洞的两侧 , 都可以看到洞外的山峰和树木 , 这与陆治描绘的景观如出一辙 。 反复对比一番 , 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