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孙小荣:“民宿集聚区”,一个新物种的诞生( 二 )


三是“双创情怀”驱动下的民宿营造 。 “大众创业 , 万众创新”引发城市资本外溢 , 一大批有田园牧歌情怀 , 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创业者“上山下乡”投资开发民宿 。 从独资到合伙人 , 到众筹 , 从几十万到几百万 , 到上千万投资 , 从一间民宿 , 一个院落 , 到几个院落 , 民宿为不同经济实力的中小资本创业者、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创业梦想 , 享受田园生活的多元选择 。 一些“不差钱”的民宿投资者 , 往往追求的是一个城市之外的“私人空间” , 盈不盈利倒是其次 。
四是“自主造血”价值下的村民自营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和支持下 , 一大批反向青年、乡建学者、艺术家、乡村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 , 以独资、乡建工作室、成立合作社或村集体经营的方式 , 把农村的闲置房屋改造成乡村民宿 , 盘活乡村资源 , 改变乡村面貌 ,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 跟前三类相比 , 这类民宿更贴近“民宿”的本质 , 但在物质建设和商业价值层面 , 存在一定的局限 。
与此同时 , 互联网为民宿的营销预订和众筹资金 , 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即便是穷乡僻壤之地 , 由于欠发达而侥幸保存了优质生态资源和村落遗产 , 也有了发展民宿的可能 。
四种主导力量形成四种主要发展形态 , 导致民宿经济整体呈现出三种态势:
一是在城市周边、景区周边 , 或在生态环境优良、乡村景观优美的局部地区 , 民宿呈现出规模化、集群连片式发展 , 形成以“民宿体验”为主要消费诉求的新型休闲旅游带或休闲度假区 。
二是不同开发运营主体的参与 , 导致民宿的开发建设、运营状况存在良莠不齐 , 形成强者越强 , 弱者越弱的不均衡状态 , 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出现恶性竞争 , 或者投资经营者与当地村民 , 因为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矛盾分歧 。
三是在“民宿热”的冲动下 , 有些民宿建设仓促选址建设 , 并不完备或不符合相关的经营手续或政策要求 , 这为民宿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 。 近几年在生态治理、“合村并居”等政策下被拆掉的民宿现象 , 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很多民宿主的心中 。
但是 , 如前所述 , 民宿已经逐渐摆脱对景区的“依附效应” , 自成体系成长为一种新型业态 , 一种新型产业 , 一种新型旅居生活 , 一种促进城乡发展要素互通的平台 , 构建起包括民宿选址规划、设计开发、投资运营、装备装修、人才服务、文创研发、营销传播、生活方式营造等多元价值链特征的产业体系 。
从“业态分支”走向“独立产业” , 从“依附景区”走向“自成体系” , 从“住宿空间”走向“场景平台” , 从“零散式分布”走向“集聚化组团”民宿成为驱动中国旅游 , 尤其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 , 亦不可抑制的活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