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 非洲村庄的十年之变( 三 )


农业|从粗放种植到精耕细作 非洲村庄的十年之变
文章图片

晾晒的玉米 。 受访者供图
“没有人这么种过玉米 , 也没有人知道这么种的效果 。 ”阿德里安·巴尔塔萨·鲁维耶马穆告诉采访人员 , 在推广之初 , 农民们并不相信这些技术 , 也不相信他们描绘的前景 。
法图玛·穆卡姆巴也是后来才逐渐采用新技术的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一开始 , 基本没有人相信中国专家所说的技术 , 虽然有人承诺尝试 , 但实际上 , 真正播种的时候 , 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干的 。 ”
在莫罗戈罗 , 气候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作物生长季差异极大 。 播种时间最早的地方 , 12月份即可播种 , 最晚的 , 则要到次年的2月左右 。 每年的5-7月 , 则是收获季 。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年 , 整个佩雅佩雅村 , 只有一个技术员按照约定使用了新技术 。 这引发了许多人的围观 , “从来没见过那样种玉米的 , 太复杂 , 也太辛苦了 。 ”法图玛·穆卡姆巴说 , “和以前的种植方式相比 , 新的方法 , 投入的劳动要多出来很多 , 但收益如何尚未可知 , 这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主要原因 。 ”
不仅是农民 , 在农业官员的眼中 , 这些技术的效果同样是不确定的 , 莫罗戈罗省经济与生产处副常务秘书罗莎丽娅·韦格斯拉告诉采访人员 , “最开始的时候 , 技术合作 , 只在一两个村推广 , 我并不确定是否能真的有效 , 是不是真的能够推广开来 。 ”
事实证明 , 来自中国的旱作农业技术 , 在同样干旱的非洲真的有效 。 维罗妮卡·卢加诺告诉采访人员 , 第一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获得了丰收 , “每英亩差不多能有12袋左右 , 这刺激了许多观望的农民 。 ”
改变的除了农田还有村庄
“从2013年第一个村子开始 , 到2018年增加到10个村子 。 这些技术的推广非常快 , 效果也远超想象 。 ”罗莎丽娅·韦格斯拉告诉采访人员 , 这些技术被称为玉米增产小技术 , “之所以称为小技术 , 是因为这些技术非常简单 , 既不需要规模化的农田 , 也不需要大机械 , 更不需要特别高深的专业知识 。 任何一个农民 , 哪怕不识字 , 也能学会 , 只要肯付出更多的劳动 , 就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
“以前从没想过 , 玉米可以这么种 。 ”奥马里告诉采访人员 , 看到有人试验成功后 , 他动心了 , 从示范中心领到了新的种子 , 按照新的技术种下去 , “特别麻烦 , 株距、行距都有具体的要求 , 要用绳子或者尺子量好了才能种 。 ”
对比是强烈的 , 东非草原上的旱地里 , 两块相邻的玉米地 , 一块用传统方式种植 , 地里长满了草 , 遮住了稀稀拉拉的玉米 , 另一块新方法种植的地里 , 整齐而高大的玉米 , 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 , 结着饱满的穗子 。 “现在我所有的地 , 都是用新方法种的 , 产量比以往至少高出3倍 , 除了自己吃、销售 , 还有一部分可以用来做饲料 , 养羊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