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剑桥,洋溢着希望之光的地方( 二 )


60多年前 ,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参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后 , 想在英国也建一所类似的大学 , 他认为科学技术对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有重要作用 。 离任前 , 他四处游说筹措资金 。 因战后财政紧张 , 国会批准首相在剑桥大学以他的名字命名兴建一所学院 。 于是 , 有钱的出钱 , 有物的捐物 , 学院不到1年时间就筹到近1亿英镑(折合为当下币值) , 很多建筑材料和艺术品都源自当时世界各地的捐助 。
丘吉尔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一个贵族家庭 , 他先后去过古巴、印度、苏丹和南非 , 当过战地采访人员和军官 。 他一生笔耕不辍 , 有45部著作传世 , 近千万字 , 最著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 曾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 显然 , 丘吉尔志不在当作家 , 他有更大的抱负:他先后担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殖民地事务大臣、财政大臣 , 终于在1940年以65岁高龄就任英国首相 。 他是一位能屈能伸、善于应对政局的“政坛老手”:先后加入过保守党、自由党和工党 , 在以工党身份竞选失败后又再一次加入保守党 , 终成大器 。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军事天才 , 以及坚若磐石的雄心 , 带领几乎崩溃的大英帝国万众一心 , 成功抵抗了德军侵略 , 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大不列颠空战 。 最终 , 他用成熟的外交手腕联袂美国和苏联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 , 成为载入史册的“二战三巨头” 。 他卓越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推动了现代坦克设计理念 , 被誉为现代“坦克之父”;40岁时 , 他开始对油画着迷 , 后半生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学画和作画 , 有上百幅油画作品传世;他热爱教育事业 , 筹办了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 , 提出要以科学研究作为学院的重点 , 理工科的教师人数需占到学院教师总数的2/3 。 60多年来 , 丘吉尔学院产生或引进了13位诺贝尔奖得主 , 一举成为剑桥大学实力超前、最富活力的学院之一 。 学院以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和科技兴院的办院理念 , 加上丘吉尔在全球的影响力 , 获得了众多募捐者、学者和学生的青睐 。
【地方|剑桥,洋溢着希望之光的地方】从学院的回廊穿过 , 会看见50年前丘吉尔种下的那棵桑树 , 曾经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 成为学院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 走过桑树掩映的庭院 , 有一条通往学院西部区域的人行通道 , 专为行人和骑车人而建 , 约2公里 , 连接了剑桥大学的传统校区和新校区 。 这条被灌木丛和树林交相掩映的密道 , 是傍晚散步的好去处 。 头顶是大树撑起的绿棚 , 四周是灌木围起的绿墙 , 这里不见天空 , 但光线并不暗 , 有鸟儿的歌声、小虫的低吟伴随你的脚步声 , 让独行显得不再孤独 。 密道曲折 , 道旁是绵延的大树 , 树干很粗 , 双手不能环抱 , 据说大多有几百年的树龄 , 它们见证了这个校园的历史变迁 。 密道的拐角 , 常能碰到慢跑者 , 有学生 , 也有老人 。 我不知他们从哪里来 , 也不知他们要跑到哪里去 , 我们不认识彼此 , 但总会不约而同向对方点头微笑 , 在这条幽静的密道上 , 我珍惜与他们相遇的缘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