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孟子( 二 )


孟子三章 孟子

文章插图


孟子仁政思想,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内圣外王”和“以民为本” 。国君自己要严于律己,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做到内圣才能外王;在对外策略要以民为本,得到老百姓的拥有,才是治国之本,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孟子认为君王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具体的策略包括“养民”和“教民”,让百姓辛勤劳作、吃饱穿暖,让民众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另外君主还要减少赋税,减少刑罚等等 。总之,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是一种典型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治国理念,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创建,以及今天我们的治国理念,都是孟子仁政治国理念的实践 。
其次,在伦理道德上,核心关键字是:善 。“性善论”是孟子的主要标签,孟子说:“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讲性善,而荀子讲性恶,相互对立,但其实并不矛盾,人性的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只不过孟子看到了人性都有向善的一面,而且鼓励通过教导,引导人民向善的一面发展;而荀子看到了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希望惩恶扬善,通过后天的教育引导人们向善 。所以,其实孟子和荀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殊途同归,把人引导向善的方向发展,虽然立场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 。
孟子三章 孟子

文章插图


孟子在人性向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端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说: “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孟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行,并且找到道德的人性的基础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说,仁义礼智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人的四种本性,孟子构建了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体系 。
另外,孟子在相处之道上也是以“善”为核心的,提出了“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优秀的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 。


最后,孟子思想核心第三个关键字:心 。在儒家哲学思想上,孟子起到了奠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为后世的陆王心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而这个框架的核心就是:心 。在孔子的“仁”这个道德观念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心”,仁是心的本体或者说本质特征,孟子把“心”放到了主体性的地位,心是人伦理道德的主体,也是自我认识的主体 。
孟子认为,心是道德的主体,或者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展出来的 。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就是阐述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行,都发端于人的四种本性或者说本心,孟子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发端于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本心 。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 。
孟子三章 孟子

文章插图


孟子在《告子》里面说:“仁,人心也”,“仁者爱人” 。仁就是人的本心,善良的本心,爱人的本心 。心就像一个实体或者主体,仁就是心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具有这种属性的人,就可以表现出仁者爱人的道德品质,这是孟子以“心”为核心构建的伦理哲学体系 。
另外,在认识论上,其出发点也是“心”,孟子提出了著名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从尽心、到知性、最后到知天 。孟子提出的“认识论”基本思路,从心开始,可以通过尽心,知性,最后到达领悟天道的境界 。孟子认为,要认识天道,并不需要什么借助于外在的东西,充分认识人的本心就可以达到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其实给后来儒家认识论哲学体系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后来的陆王心学,就是在这个思路上具体展开的,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致良知”,以及陆九渊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心学思想”都是发端于孟子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