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表图片 二十四节气表( 二 )


二十四节气表图片 二十四节气表

文章插图
古人按照自然节奏安排生产生活的“时间表”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融天象、物候、时令等知识为一体的系统 , 不同的节气反映不同的内容 。其中 ,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昼夜长短 ,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 , 白露、寒露、霜降表现天气现象 。小满、芒种是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结 , 惊蛰、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候的变化 。
二十四节气具有相当实用的功能 。对古代普通民众而言 ,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时间表” 。每两个节气之间规律地相隔15天左右 , 知道了立春的日子就可以推知剩下的23个节气 , 古人能很方便地安排生产劳作 。比如在雨水、谷雨节气到来之前 , 农民可以提前修房子 , 准备度汛;小满、芒种是两个相连的农业劳作节气 。小满时节小麦处于灌浆中后期 , 籽粒逐渐饱满 , 但尚未成熟 , 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芒种时节一方面要抢收麦类有芒作物 , 另一方面还要播种谷黍类作物 。从小满到芒种这一段时间 , 农民们必须要集中精力于农事 , 前期要加强除草、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 , 后期要保证收割、播种两不耽误 。
二十四节气也是古代民众安排婚丧嫁娶、上梁掘井等大事的“时间表” , 一般这些活动会选择避开农忙节气、降水节气 , 以及极寒、极热的节气 。当然 , 很多人选择在“黄道吉日”进行各类仪式活动 。所谓的“黄道吉日”与二十四节气也有紧密的关系 , “黄道吉日”中的“黄道”就是划分二十四节气的太阳运行轨迹的黄道 。太阳黄道带上还有许多星辰 , 其中有六星被认为是吉星 , 黄道吉日就是这六大吉星主辰(值班)日 。与六吉星相对 , 还有六凶星 , 六凶星主辰日就是凶日 , 一般不宜安排任何活动 。这种选择时间的方法也传到了中国周边国家 。
二十四节气表图片 二十四节气表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七十二候之图局部 , 明代《三才图会》插图
此外 , 二十四节气这张“时间表”还可以用来指导民众防灾避疫、养生保健 。比如表现自然物候的惊蛰节气其实是古人防范病虫害的重要时节 。惊蛰时天气转暖 , 第一声春雷将冬日蛰居于地下的动物惊醒 , 各类害虫也蠢蠢欲动 。为了防范病虫害 , 古人常有在惊蛰时节清扫房屋、院落 , 洒草木灰或石灰等抑制、消灭害虫的习俗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惊蛰时节“吃炒虫”以驱虫的习俗 。所食用的当然不是真虫 , 而是以玉米粒等模拟的害虫 。玉米粒炒熟后 , 全家一起吃 , 边吃边喊:“吃炒虫 , 吃炒虫” , 还要比赛谁吃得快 , 嚼得响 。这是一种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驱虫仪式 , 在古代起到了很重要的警醒作用;除了防范病虫害之外 , 春季也是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 。有谚语说:“春分相逢二月头 , 沿村瘟疫万人愁” , 意思是如果春分节气适逢农历二月初 , 可能会暴发大型传染病 。类似的谚语代代传承 , 提醒民众在春季做好防治传染病的工作;二十四节气的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容易生病 , 因此在清代之前 , 每逢夏至 , 朝廷都要给官员放假三日 , 回乡避暑 。在有些地方还形成夏至日在门户上拴彩绸的习俗 , 目的是为了防止夏季瘟疫入户 。当然 , 这样的习俗也带有一定的巫术色彩 , 但同样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
节气在先民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 因此从先秦开始就形成了隆重的迎节气仪式 , 尤以迎接立春的仪式最为隆重 。《礼记·月令》载:周天子在立春前三日就进行斋戒 。立春当日 , 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接春气 。天子的出现使周代迎接立春仪式上升为规格极高的国家仪式 , 其主要目的在于劝耕 , 也就是提醒民众珍惜时间 , 加紧播种 。《后汉书·礼仪志》等文献也记载汉代有官府造春牛以提示春耕的仪式 。仪式开始于立春日的凌晨 , 京城里大小官员都穿起青色衣服 , 京城以外的官员都要佩戴青色头巾 , 官署外竖起青色旗子 , 还造了土牛和农人的塑像 , 这些都是为了催促农民尽快春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