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二 )

first
文章插图
《花猪》
而导演李冲在会后对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表示,在近几日的洽谈会上收到了多方抛来的橄榄枝,但他依然会谨慎对待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钱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一些资金的加入会影响我的表达,让我悖离自己创作的初衷,那这个钱我宁可不要 。”
“不是迎合,更不是捷径 。当这个市场陷入到低谷的时候,我们每一个电影公司都在期待着爆款可以救市,恰恰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清醒,什么叫爆款?只有有坚实的陪伴体系、工业体系,‘爆款’才有可能达成 。”李子为这样向电影公司老板们谈起这个舞台的意义 。
再早一天的8月2日,七部短片《时机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误差》《我晕的,是时针》《日环食》《国际学校》《杀死孤独》《我还认识你,十一》在西宁奥斯卡国际影城完成世界首映 。
这些仅仅用3天,克服种种突发意外拍摄出来的新鲜作品,来自35位FIRST训练营的新生学员们 。今年的FIRST训练营以“时机”为主题,邀请导演张律担任年度导师,由表演顾问王传君、周一围,剧本顾问葛瑞、秦海燕、潘依然、忻钰坤,摄影顾问李然、朴松日,美术顾问梁鸿鹄、钟诚,声音顾问黄峥、张金岩,剪辑顾问孔劲蕾、刘新竹、屠亦然共同组成导师顾问团 。招募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录音五个方向共计35位青年电影人组成七个剧组团队 。

first

文章插图
今年FIRST训练营以“时机”为主题
刚刚接触电影梦想的年轻人们,在实战演练中感受到属于电影的“华彩”时刻——在剧组《杀死孤独》的现场,拍摄陷入匮乏与倦怠,一次自由发挥的一镜到底,让习惯严格按照分镜的摄影曾浩然体会到了现场创作的乐趣;《误差》剧组在拍摄跟踪戏份时,隔壁影厅突然闯入巨大的“恐龙咆哮”音效,在恐惧的镜头情绪下,噪音介入反而更加别具一格;《国际学校》开机后,80%的场景都确认不能拍摄时,团队在一边撤景、一边抢拍的过程中也上演了一出戏中戏……
first

文章插图
《国际学校》拍摄现场
诚如《杀死孤独》导演张怡所说,训练营的重点在于“交流过程”,呈现并不是为了竞争,能得到多少养分才是最重要的 。在团队、导师顾问团的激荡互动下,年轻人们亲身实践了电影世界的创作可能性 。不断推翻的过程,远超过本来自身的能力和想像 。
整个FIRST的培养扶植体系,是根据一路以来的经验实战,“倒推”着来构建的,李子为介绍,“因为你看到了,即便是进了主竞赛的片子,肉眼可见地会看到它某些地方能加强一下,或者再专业一些会很好,你看得到一些技术上的缺憾,或者明白那些缺憾是源于什么,就有了训练营;或者觉得剧本上再完善一些,就好了,就有了创投;或者有些你看着演员的表演,就是因为导演没经验,就凑合了,结果明明有想法没能实现,所以我们有实验室,深度孵化,希望去陪伴导演成长 。”李子为说,“是因为真心为这些可以更好的电影和电影人着急,才有了这么一系列反推性的工作 。它是一个连锁反应,从一个点开始扩大,慢慢的建设一张大的网络,这种网络把每一个种子包裹,慢慢地渗透营养 。”
first

文章插图
FIRST影展CEO李子为
而当一切启航发生之后,他们要面对的事,会回归创作本身 。
即便是已经获得了普遍意义上的成功,邵艺辉依然觉得“未来总是艰难的,我是指在创作上的艰难,虽然在找钱上也艰难,但是创作上更难,对我自己来说也不会有任何减弱 。但这里,是可以积蓄勇气和力量的地方” 。面对一茬一茬来向她讨教的“后辈们”,邵艺辉一遍遍对他们说,“我们一起加油 。”
匮乏的另一面,是积蓄能量
影展最后一天,曾经从FIRST走出的导演蔡成杰,带着他的第二部长片《四十四个涩柿子》回到这里 。历时五年完成的第二部电影中,创作者的技法更加纯熟,对生活的关照和表达力度,都更坚实地锤向每一个观看者的内心 。不少现场观看首映的电影人都在被主持人邀请表达观后感时表示要“缓一缓” 。
first

文章插图
闭幕影片《四十四个涩柿子》
疫情之下,电影节展的举办变得格外艰难 。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出于防疫的考量,第一次没有了普通观众的参与,但来自全国的行业从业者们,还是前赴后继赶到西宁,为了呼吸这一口关于电影的新鲜空气 。“只要那束灯能够亮起,所有的苦难都不值一提,所有的疑惑都烟消云散,只要可以放电影,可以看电影,作为一个节展,这就是最大的梦想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