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的部首怎么读 临的部首


临的部首怎么读 临的部首

文章插图
何慧敏
《楚文字古诗佳句100则》呫言
李庶民
元人谭景星《通总管张肖斋书》:“惟士君子遇知于世也,有偶然莫逆于心者矣;日接膝不相知者矣;千里晤对者矣;异世相慕者矣 。或有以类从,从心感,以辞接 。盖有其世,有其时,遭之寻常,出之不意,然后有以行其道,达其志 。......夫偶然莫逆者,必以类从 。千里晤对者,必以辞接……”(《全元文》卷九九五)
临的部首怎么读 临的部首

文章插图
我与湖北何慧敏先生以文字、书艺交,属于“偶然莫逆于心”,以辞为千里晤对者 。亦前贤所谓“知己不必交游之素,固有壤地不相接,声迹不相闻,而一旦邂逅之相遇如故也”者,但我与何慧敏先生尚无一面之缘而有莫逆如故之感,何也?乃因其胸怀坦荡、气度洒落;学深气泓、道浚德渊之处世为人 。何以敢言此,有一事足以证之:当年田耕之先生为纪念其恩师、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组成了“陈方既书法艺术馆”微信群,因我40年前便有与陈方既先生的文字之谊,故忝列其中 。某次看到有“会溟”发出来的几件楚简风格书法作品,便未作多想就发了一通议论:
汉字中的古文奇字是一个庞杂的存在,用于书法创作难免要从不同资料中取法,拼凑到一块再作用笔、结体与风格上的统一 。如“行端表正”,起码用了《说文》《孝经》《碧落碑》等不同文本,若成功则一枝独秀,或可转入古文字的古文奇字研究中去,或二者皆能有成,但难度很大 。因为其中讹误舛错太多,而作为正讹嬗变研究的专家甚少,则前后各家识读不同,如你所用的“更”字,《汗简》释文如此,但清人识为“叟”字 。还有怎样避免美术化、装饰化 。表现书家的笔情墨韵,是当代书法实用功能消解后的主要艺术特征,在今天的审美趋势下,是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主要价值判断之一!(此类作品参加书法)展览可能会吸引人,但大都是以“好奇”的眼光来看,能读(看)懂的怕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可能会有“反玉辂为椎轮”的感觉 。古文字学家更可能感兴趣、更有发言权!我等门外汉视此为畏途!


临的部首怎么读 临的部首

文章插图
“我等门外汉视此为畏途!”此说并非故作谦虚或虚与委蛇之言,的确是我切身体验过的实话实说 。数十年前开始学书法时,便是临《说文部首》《毛公鼎》《散氏盘》、读《说文解字》及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等等 。继之又对古文奇字颇感兴趣,在当时此类字帖奇缺的情况下,于1980年夏天辗转借来了民国时期袁俊(华祥)裒辑的《千字文集古》,在榆次郭村油毛毡顶的土坯房里冒着酷暑,以床当案,以反扣的水桶为凳,用4分钱一张的油光纸裁成16K,双勾填廓,将《千字文集古》从封面、到题鉴、到序言的篆、隶小字和全部古文千字文、隶书释文共74页全部拷贝下来……随着由临摹到尝试创作,越来越感到古文奇字的难识、难记,于书法创作来说,尤感到字源太少,不敷应用,尤难于准确把握、利用通假、假借以补字用之不足,自学了数年,遂逐渐失去信心,退回原路改为金文与小篆创作了 。
令我意外的是,在我信口开河之论发出后,才知道“会溟”即这些楚简书法的作者何慧敏先生,更令我惊讶的是,何慧敏先生不以我的随意批评为抵瑕蹈隙,反而加了我的微信,并经常发近作于我或征求看法、或交流,又惠赠《问道经典——何慧敏楚简小品书法集》,当代如此豁达通敏,坦然容忍别人批评而不以为迕的书家已极为少见了 。由此,使我知其为人,识其品格,故欣然乐为之文字、书艺交 。此前人“始则谤讪,久亦敬服”之谓乎?中国书法历来重人品,“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苏轼)人得坦荡清高之品格,则书有洁介远俗之气象,则才艺方可入高迈旷朗之境界 。
自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考古学上有称之为“四大发现”者,即:一、殷墟甲骨文字;二、敦煌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三、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四、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的书籍档册 。这其中对当代书家影响最为直接的当数甲骨文与简牍墨迹 。楚简帛书法的发现晚于汉、晋木简,加之其文字古奥奇特,资料少而难以识读,故以其书法为风格创作资源的书家甚少,直到上世纪50年代楚简出土多日,考古成就日丰,遂引起当代书坛的注意,然其文字与周秦一系文字差异巨大,识读、记憶、应用对于传统文化修养多有不足的当代书家来说尤其困难,故演习者亦少,而风格卓然自立,标识独见者尤罕见,由此观之,何慧敏先生于楚简书法时日之久、创作之丰、著作之富、成就之高当为一时翘楚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