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 。《师说》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 , 三者之间 , 道是师的灵魂 , 也是运载道的工具 , 师是道的传播者和业的解惑者 。
文章插图
反映到师生关系之间 , 他提出教师和学生“相互为师”的观点 。一方面主张以教师为主导 , 以道业为准绳 , 认为人非生而知之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另一方面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意思是说 ,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 学术业务各有专长 。
弟子如果有专长 , 也可以为师 , 老师也可以向有专长的弟子学习 , 老师与学生互相学习 , 教学相长 , 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为此 , 韩愈强调“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 , 要求人们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 , 提倡相互为师 , 谁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就拜他为师 。这里 , 既有“能者为师”的意思 , 又有“教学相长”的含义 。
事实上 , 韩愈提倡的“教学相长”思想也蕴含着一定程度的师生平等思想 , 与西方哲人“吾爱吾师 , 吾更爱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的教学热情 , 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 体现了我国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 , 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德性和学问哪个更重要?
可以发现 , 韩愈所代表的儒学体系内 , 尊师重道的色彩非常浓厚 。而“尊德性”与“道问学”也一直是儒家学者关于道德教化的两个命题 , 也是个人得到完善的两条途径 。
“尊德性”强调发扬人的先天善性 , 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道问学”则侧重于通过向外求知 , 来达到人的德性涵养的发扬 。
文章插图
电影《死亡诗社》 , 讲述了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这两者并不矛盾 ,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大多都主张“尊德性而道问学” , 以问学求知为手段 , 以德性圆满为目的 , 两者互补互进 , 相辅相成 。
在中国教育史上 , 尊师不仅溢于言 , 而且见于行 。五代时的李相以一字之教拜小吏为师 , 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北宋学者石介事师尽礼 , 表达了对师的尊敬;北宋学者杨时程门立雪 , 表现了求师的虔诚;清代学者段玉裁师承戴震 , 终生念师恩 , 传为美谈 。
文章插图
程门立雪
回顾中国历史 , 帝王世代更替 , 除少数杰出者外 , 大多湮没无闻;而孔子则被世人称作“至圣先师” , 成为“万世师表”;孔孟弟子薪火相传 , 辈有人杰 , 历久不衰 , 这正是尊师传统的历史印证 。
文章插图
祭孔大典现场
【韩愈进学解原文 韩愈】即使到今天 , 我们也一直把教师品德高尚和学业精进看作是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 。自古以来 , 教师这一岗位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期待 。因此“教师”这一称号也就显得更为崇高和受人尊重 。
文章插图
而如今 , 我们不乏看到网络上传播着“学生家长诬陷老师体罚孩子到咳血”等对教师诋毁、诽谤的声音 。或许 , 那些仅将老师看作满足教育需求的服务者的人们也应该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 古时先贤还能保持尊师重道的良好学风 , 我们现代人为何不能对老师多一分尊重、多一分体谅与理解?
文章插图
教师节到了 , 让我们为所有教师送上一句:老师 , 您辛苦了!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汽车启动马达空转怎么解决
- 电脑刷机后蓝屏怎么解决
- 虎鲸为什么对人类友好最科学最权威解释
- 莫道不消魂解释
- 淘宝卖家如何提升产品销量?具体详细解决方案
- 网络连接配置错误怎么解决
- 自贡恐龙博物馆门票
- 淘宝中小商家如何优化商品标题?关键点解析
- 如何正确解决投放钻展时遇到的问题?
- 速卖通新增揽收仓,速卖通揽收服务,无忧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