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文章插图
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来确定的 。每年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叫做“三伏” 。“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 。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 , 所以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 , 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20天 。
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 。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 。中伏的天数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 , 也可能是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