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片解说词好的词句

1.关于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略 (1)含义: 在我国的电视作品中,解说词一直被看成是一门艺术 。
解说词对于电视画面中风光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与画面互为依存的独立文体 。
它以画面为依据,但又超越画面;它以画面为触点,但又从触点出发,引发观众向纵深思考,带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解说词对于画面形象的补充、说明、阐释、升华有着特殊的使命和意义 。
(2)功能: ①用情感牵引形象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者只有饱含真挚的感情,才能赋予解说词以巨大的张力,从而增强画面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
②用想象完善形象 。在解说词创作中运用适当的想象,可以丰富画面的内涵,给观众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留下无穷的意韵与回味 。
③用意境烘托形象 。解说词的创作应当借鉴诗的洗练与概括,学习诗的空灵和疏朗的韵致,给画面留下一些空白,这样,意境与神韵就有舒展的空间,为画面带来经久不衰的艺术效果 。
④用节奏描绘形象 。电视艺术中的节奏是将画面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通过主次、强弱、高低,快慢等交替变化,组成一个流动过程,在调动观众艺术感受的同时,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
电视专题片的节奏既取决于画面的运动和音乐音响的节奏,也取决于解说内容的节奏 。解说词的节奏是形成画面的节奏感不可或缺的环节 。
⑤用角度衬托形象 。电视画面的拍摄角度多种多样:正面、侧面、反面、俯角、仰角……画面在不同视点间的变化,增加了视觉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使画面衔接流畅而又富于变化 。
同样,作为听觉元素之一的解说词表述的角度也应灵活变换,不拘泥于画面时空,充分体现语言的灵活性,更好地服务于画面 。一般说来,解说词表述角度可以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式、铺垫映衬式、反衬对比式等等 。
⑥用哲理升华形象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画面形象是亲切可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在表达抽象的概念、深奥的道理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
相对于画面而言,解说词富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电视专题片主题思想、哲学理念的传达必须依靠解说词的提炼来完成 。
2.电视解说词怎么写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 。
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 。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
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 。
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 。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 。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就好比电视采访人员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 。
现在,有些电视采访人员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 。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