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

央视网消息:(采访人员 孙晓媛)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
据陕西省毛乌素生态试验站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榆林、神木境内流沙已越过长城50多公里,大片农田、牧场被吞没,400多个村庄被风沙掩埋,沙进人退,百姓背井离乡。
央视网|【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
文章插图

2021年10月21日,远眺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孙晓媛/摄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
10月21日,采访人员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在接受央视网采访人员采访时说,18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即便盛夏时节也看不到一点点绿色。
央视网|【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
文章插图

2003年到2019年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卫星图对比。图/陕西省毛乌素生态试验站
2003年,张应龙辞去工作,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的毛乌素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他18年漫长的治沙之路。
那个时候,没有道路,没有电,也没有通信条件,全靠驴拉、人扛运送树苗,而且驻地也随时面临被风沙掩埋的风险。
回忆林地建设初期,张应龙说,当初是因为不了解治沙,所以才敢治沙。可一个外行,要在沙漠中种树,何谈容易?
一开始,张应龙投了很多钱,不见效果,甚至连耐寒耐旱能力强的紫穗槐都种不活。在遭遇过无数次挫败后,他走访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拜访了许多专业人士。一位中科院的专家告诉他,沙漠里种树要先保住水分,这样树种的成活率才能高,此外还要种混交林,乔灌木结合。
央视网|【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央视网|【母亲河畔的中国】18年治沙染绿毛乌素 他将沙漠里的树种送上了太空
文章插图

2019年,张应龙(左)在沙地同当地农民一起种树。
此后,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18年来,当初张应龙承包的42.8万亩荒沙地,林草覆盖度已从3%提高到了65%,并且开创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
2003年至今,曾经的荒沙地陆续引进了长柄扁桃、树莓、花楸以及林下食用菌等种植产业,林业治沙成果惠及当地农民。
张应龙告诉央视网采访人员,目前,造林基地已帮助农民新造水浇地3000多亩,开放长柄扁桃经济林,发展规模农业,每年收益可达2000多万元。区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收入结构正在改变,造林基地驶入了良性生态循环发展轨道。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