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从个人经验到普世慰藉:随两位大师走入土耳其心灵( 二 )


小亚细亚发生了一桩命案 , 警察、检察官、法医等一行十几人随嫌疑人连夜寻找埋尸点 , 锡兰让我们看的不是命案本身 , 而是凡尘间的人物心理群像 , 比如因无法忍受孩子生病而变成工作狂的老警察 , 自家过得好、村子电力都挂掉的镇长 , 最牵引观众兴趣的是风流自恋的检察官讲述的“朋友美妻”莫名死亡的故事 , 随着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 , 检察官的性情和内心折磨也在自述和别人的闲聊中层层剥出 。 尽管锡兰让乡村女孩以圣女般的美丽照见坐在黑暗中的众人心灵 , 引发顿悟时刻 , 但锡兰关心的 , 仍是如何在世俗世界以妥协的生存方式保存良知 , 这态度是暧昧而无奈的 , 这是他与偶尔被拿来比较的阿巴斯之间的差异 , 阿巴斯用不相信“死后世界”的斩钉截铁之态度 , 关心如何在世俗世界追求爱、神性和生活的积极意义 。 医生打断别人议论检察官私生活 , 是锡兰对凡人的包容态度 。
塞米赫·卡普兰奥卢:看不大懂 , 但深受震撼
塞米赫·卡普兰奥卢的切入点比锡兰更私密 , 他善用声音和影像而非小说般的精彩台词对观众造成直觉性感染 , 这会对部分人造成“我看不大懂 , 但我深受震撼”的心理冲击 , 也容易让人想起润物细无声的阿巴斯 。 塞米赫的《鸡蛋》《牛奶》《蜂蜜》三部曲 , 按倒叙时间分别展现同一个人 , 即诗人“约瑟” , 在中年、青年、童年三个人生阶段的故事 , 而且他是将三个阶段并置于同一历史时间 , 即当代 。
《鸡蛋》台词不多 , 我们能直观感受从伊斯坦布尔回伊兹密尔省乡下老家奔丧的约瑟的内在世界 , 他的疲惫精神、习惯性逃避、对母亲的依恋、深到恐惧的脆弱、梦与现实不分的幻觉、与树木土地毫无隔阂的亲密 , 使我们困惑又好奇 , 但导演只是抛砖 , 引我们走进越来越精彩的《牛奶》和《蜂蜜》 , 追溯一个人之所以如此的答案 , 再回头理解并接受导演为这个男人设计的温暖结局 。 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约瑟看到一个男人来回拉绳子就能突然晕倒 , 《蜂蜜》会讲他父亲之死与这个动作的关系 , 也会讲约瑟遗传自父亲的癫痫 , 这个病使他在《牛奶》中无法服兵役 , 无法与身强力壮的青年合群 , 这一尴尬处境加重了他对他人的嫉妒 , 对爱情的退缩 。
《牛奶》的台词更少 , 不同场景的人物活动 , 在观众心里产生蒙太奇般的拼贴效果 , 导演刺激我们在被动感受的同时 , 主观上企图从信息拼贴里找到多义解读 。 约瑟看着别的青年搞摇滚 , 自己却缠着老诗人追求诗歌梦 , 这是他的不合时宜 。 锡兰会花大量针锋相对的台词展现文学前辈对青年造成的幻灭感 , 塞米赫只用约瑟送酒鬼老诗人回到他孤寂萧瑟的家中这一两分钟戏就做到了 。 他的工人诗友可能高于他的诗才是通过约瑟视线里的人与景、帮忙投稿时的犹豫展现的 。 为表现约瑟最终面对现实去打工的迷茫悲凉 , 导演将观众拖入头盔探灯在黑暗中的巨大光芒 , 我们与约瑟的所感同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