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西藏芒康:加加面 “加出”幸福新生活

中新社芒康11月4日电 题:西藏芒康:加加面“加出”幸福新生活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李江宁
“没有吃过加加面 , 等于没有来过盐井 。 ”214国道上 , 有一个名叫盐井的地方 , 加加面 , 是这里的金字招牌 , 也是盐井民众的“致富面” 。
进入深秋 ,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用金色的田野、翠绿的松柏和蓝天白云 , 演绎着秋日童话 。 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纳西村地处214国道旁 , 是云南方向进藏的第一站 , 这里的傍晚 , 弥漫着面香和游客催促“加面”的热闹 。
加加面是盐井的一种美食 , 经不断创新和发展 , 成为当地特色饮食品牌 。 2010年 , 盐井加加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加加面 , 顾名思义就是“不停地加” , 多采用荞麦做面 , 当地的藏香猪肉做臊子 , 配以葱花等佐料 , 味道鲜美 。 每一碗的面极少 , 只有五六根 , 仅能遮住碗底 , 一口就能吃完 。 通常 , 不待客人吃完 , 主人就往碗里如数加面 , 如此一碗一碗地加 。
今年35岁的果拉卓玛从小吃着加加面长大 , 靠着加加面将家庭收入翻了几番 , 还新修了家里的宅子 。 “以前跟着父母在街边卖加加面 , 到现在也卖了20多年了 。 ”果拉卓玛说 。
果拉卓玛告诉采访人员 , 纳西村的村民们世代依靠盐田和加加面为生 。 “小时候 , 妈妈早起要去盐井背水倒在田里 , 等到下午晒出盐巴 , 收集好盐巴放进背篓 , 爸爸背着盐巴去云南、四川换清油、米面 。 ”除了用盐巴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资 , 果拉卓玛家还经营着一家加加面店 , “以前这里的路不好 , 来的游客很少 , 面大多是卖给当地人的 , 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加加面 。 ”
2015年 , 芒康县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打造 , 拓宽当地民众增收渠道 , 为当地50余户民众提供旅游服务业培训 , 纳西村迎来了新的机遇 。 2017年盐井古盐田启动创建5A级景区 , 期待已久的柏油路通到了村口 , 国内外游客开始涌入 , 盐井成了西藏昌都的又一个旅游热门地 。
路通了 , 有了知名度 , 加加面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 , 果拉卓玛申请扶贫产业贷款300万元(人民币 , 下同)新建了宅子 , 开起了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院 。
“为了增加吃面的趣味性 , 我们在每张桌子上放了一盒石子 , 客人每吃一碗面就可以拿一颗石子作为标记 , 最后看看自己到底吃了几碗面 。 ”果拉卓玛有时还会举办吃面大赛 , 在规定时间内 , 吃面最多的游客还有礼品赠送 。 “每年来盐井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 平均一天能卖出几千碗面 , 现在一年的收入超过了50万元 。 ”
在果拉卓玛看来 , 自己的生活好了 , 也不能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 。 村里的贫困户在农闲或者家里不忙的时候 , 果拉卓玛会请他们来农家院帮工 , 每人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工资 。 近年来 , 果拉卓玛还在当地开起了加加面培训班 , 为当地妇女教授加加面的做法以及经营理念 , 不少村民从培训班“毕业”后 , 也在自家做起了加加面的生意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