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山东的人,就这样成了“山东人”

说罢了山东的山与山东的水,再讲一讲山东的人。
严格而言,“山东的人”跟“山东人”高度重合,然而又有些微的不同。
“山东的人”更重地理维度,说的是一方水土四邻乡亲;而“山东人”更偏向人文设定,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位置标签,成为一个较为形而上的、带有某种口碑加成及情感倾向的品牌。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然而对山东有所了解的人,应能晓得此言大约是不错的。而接下来咱们就来讨论一下“山东的人”,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山东人”的。
杏坛与学宫
朱彦夫|山东的人,就这样成了“山东人”】谈起山东,就要提及“齐鲁文化”。
其实,春秋时代的齐鲁两国,其文化特征与民风习俗不尽相同。公元前500年,两国的一次外交会盟“夹谷之会”上,身为司寇的孔子,挺身而出挫败了齐国的傲慢挑衅,维护了鲁国的颜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齐国“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谈及鲁国,则是“有周公遗风,俗好儒”,“俭啬,畏罪远邪”。显然,齐鲁两地民风差异很大。齐国人深受管仲治国的影响,崇尚国富兵强,务实而内心刚毅;鲁国人则处处尊重周礼的约束,偏于保守,温良节俭。
朱彦夫|山东的人,就这样成了“山东人”
文章插图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
两国在立场上虽然有嫌隙,但在文化上却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孔子评价齐桓公“正而不谲”,也肯定管仲的贡献,“民到于今受其赐”。他曾于齐都城临淄求学,闻韶乐而潸然泪下;年过古稀之后,仍试图以病羸之躯挂帅出征,为齐国讨伐犯上作乱的田氏。而孟子则成为齐国上卿,直接推动了齐鲁文化的融合。
孔子、孟子在鲁,管子、晏子在齐,分别开拓了各有特色,而又紧密关联的优秀文化,
也让曲阜的杏坛与临淄的学宫,成为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高地。
百家争鸣的交锋与思辨,至今仍是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而除了儒家学说之外,墨子、孙子等出生于山东的贤者,也成为历史文化星空中明亮闪耀的光源。至于鲁班、扁鹊、蒙恬、刘洪等,都是一行一业的翘楚。彼时的山东大地对于其他各诸侯国而言,无论从文化还是技术角度,都称得上是最重要的宗脉发祥地之一。
朱彦夫|山东的人,就这样成了“山东人”
文章插图
△位于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遗址。
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思想的正统。这又进一步促进了齐鲁文化的融合。至隋朝时,齐国故地已经“大抵数郡风俗,与古不殊,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则颇变旧风。”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