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杆|西樵山下“翰林村”( 二 )


古风古韵 历久弥新
“初到松塘村时 , 这里还是一座环境杂乱的村落 , 一点也没有如今古朴宁静的样子 。 ”松塘村所在的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陆祖桥说 , 松塘村的村民不愿意看着家园就此衰落 , 区子广、区振作等几位文化志愿者主动站出来 , 合力深挖松塘村历史文化内涵 , 编撰史料 , 呈现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人文轶事等 。 就这样 , 松塘村的传统文化重新走入了人们视野 , 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
松塘村多方筹集资金 , 对村内古建筑和珍贵文物进行修复 , 对环境进行改造 , 成立了翰林文化协会和松塘翰林文化基金 。 在政府鼓励下 , 村民们自发制订并全体表决通过了《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 , 要求村内的有证土地、祠堂、民居等项目的改造 , 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 。 村里建立起导赏员队伍 , 村民们发挥主人翁精神 , 怀着对家乡的满腔深情与热爱“讲自己村里的事” , 让松塘村凝固的历史文化生动起来 。 松塘村看不尽、游不完的800年历史 , 在导赏员的讲解中传递出别样的乡愁与神韵 。
“半天缥缈认飞翚 , 一柱轮囷几十围 。 绝顶五更铃共语 , 金鸡风转片帆归 。 ”来到松塘村 , 一定会从导赏员或是村民那里听闻“烧番塔”这项民俗 。 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很陌生 , 但对松塘村人来说 , 却再熟悉不过了 。
每到中秋之夜 , 迎着皎洁的月光 , 在松塘村两口水塘之间的塘埂上砌起高高的塔身 , 点燃塔中稻草 , 番塔迅速火光冲天;村民们接力将稻草、木糠投进塔里 , 熊熊火焰从砖石砌成的塔底蹿升;不时用湿竹竿从塔底方形口中起劲挑拨 , 每挑拨一次 , 火星喷溅四散 , 如火树银花在月圆之夜随风飘散……
“烧番塔是每年中秋的特定习俗 。 ”松塘村村民区裕盘介绍 , 烧番塔 , 又名烧花塔、烧瓦塔、烧瓦子灯 , 以珠三角农耕文明发展较早的村居最为流行 , 在松塘村尤为盛行 。
“一到中秋 , 村里人人都来帮手砌番塔 , 家家都来积砖石、积禾草 , 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做好一年中的大事 , 年年如此 , 成为习惯 。 ”区裕盘说 , 在整个准备工作中 , 砌番塔是难点 。 番塔的底座直径2.18米 , 中间镂空 , 上小下大呈锥形 。 砌塔时一层一层地向上砌 , 从下往上每一层都要向内部收缩一圈 , 最上层顶端仅留一孔 , 这样火苗上蹿也更为迅猛 。
在松塘村人的心中 , 烧番塔代表着丰收 , 也代表着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的欢聚之情 。 高高的番塔 , 象征着人们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的火苗 , 预示着未来红红火火 。
“维艇先登得月楼 , 管弦如市闹中秋 。 儿童一夜烧番塔 , 明日旗灯尚未收 。 ”这种根植于人们生活的传统 ,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发展 , 在岭南人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