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日根|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三 )


莫日根|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文章插图
8月6日,在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游人们在景区观光。新华社采访人员 连振 摄
“鄂伦春人将好猎手称为‘莫日根’,过去每个‘莫日根’都有一匹专属于自己的猎马。现在不再打猎了,养马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致富的关键。”古里乡猎民村村民关晓志说。关晓志经营的马场如今有280多匹马,年均收入超50万元。
如今,鄂伦春马将继续驮着新时代的“莫日根”在小康路上稳健前行。
“兴安猎神”归林记
鄂伦春自治旗地处大兴安岭腹地,森林繁茂,水系丰沛,生态环境资源无与伦比。
过去,鄂伦春人被誉为“兴安猎神”,大兴安岭的山与水为游猎的鄂伦春人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现在,鄂伦春人成了自然的“守护者”,将优良的生态环境转化成巨大的发展优势。甘河是鄂伦春自治旗内主要河流之一,如今在甘河上游,飘出了阵阵酒香。“因为水质纯净、口感清甜,我们生产的啤酒畅销自治区内外。”呼伦贝尔市鲜卑源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说。对他们来说,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好致富之源。
莫日根|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文章插图
8月6日,工人在鲜卑源酒业啤酒生产线上忙碌。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磊 摄
从20世纪90年代起,鄂伦春自治旗克一河镇开始规模化种植木耳、滑子菇等。邵泽华是当地最早种木耳的一批人,但是近些年,他却越发对未来感到担忧。
“木材是木耳种植的主要基料,2015年天然林全面停伐后,木材越来越紧张,而木耳菌包所使用的塑料袋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邵泽华说。
从2017年起,邵泽华赴多地学习考察,找到了新的致富“伞”。赤松茸,状如小伞,只需在林下以稻壳或玉米秸秆作基料,再铺上菌种即可种植。基料可连续使用3年以上,淘汰后的基料变成菌糠,还能用作肥料。莫日根|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文章插图

8月5日,在鄂伦春自治旗齐奇岭村,村民李金英在大棚里查看蘑菇生长情况。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磊 摄
去年他的林下种的4亩试验田里一平方米采摘出13斤赤松茸。“今天摘完了,明天又能冒出一茬新的,在6月到9月末的采摘期里,每天都能摘。”邵泽华说。
与木耳相比,种植赤松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利润却是木耳的3至5倍,当地利用这柄“小金伞”发展起食用菌产业。
生态立旗,绿色先行。莫日根|小康不是梦——鄂伦春人的千年跨越
文章插图

8月4日,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吴玲芝在缝制一件兽皮衣,她是鄂伦春狍角帽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新华社采访人员 连振 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