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从东方明珠到武康大楼:“建筑拜物教”与“看”的新世界( 三 )


但对古镇的“皮壳崇拜”也好 , 对城市的“地标打卡癖”也好 , 其实都是一种空洞的“建筑拜物教”的表现 。 这其中所显现出来的是对自身生命的有意的“遗忘” , 也有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 通过这种“建筑拜物教”的移情 , 让自身得以“物化”从而“乐以忘忧” 。
“文化产业”的“影像化”:新的“看”的世界的来临
当然 , 武康大楼能成为“网红大楼” , 还与世界的影像化有关 。 随着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与不断提升 , 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支撑 , 这个世界正变成一个影像化的世界 。 或者说 , 一切都必须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在手机里才能获得“存在” , 也才能获得商业或资本所钟爱的“流量” , 最后也才能有机会难能可贵地“变现”为令人“眼红”的金钱 。
近年来 , 有关部门不仅整修了武康大楼的外墙 , 还特地将街口架空的电车线和各种电线埋入地下 。 而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武康大楼更“上相” , 更加符合手机的摄影装置的需要 。 但是这样的被刻意“清零”的武康大楼却失去了“实感” , 与周围的街面失去了有机的联系 , 失去了本雅明所说的“光晕” , 而变得像是好莱坞电影里的虚假的布景 , 或者是用电脑做成的“虚拟”的楼阁 。 因为它努力“自我美颜”所迎合的是手机的摄影装置 , 已经不再符合人的眼睛的视觉原理 。 也许 ,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影像化”时代的来临的必然 , 而同时这也预示着一个新的“看”的世界来临 , 这是一种手机的“看”或者一种机器的“看” , 从此 , 一切“文化产业”都必须可以让手机或者机器“看得上”才能真正成为“产业”了 。 当然 , 也因此世界将不得不变成“皮壳”了 。
二十多年前 , 我当时还在交大任教 , 每周我都要骑着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从五角场到华山路上班 , 每当我骑着自行车或者乘公交车从这幢沿街的大楼前路过时 , 我或者盯着路口的红灯喘息 , 或者抬头看着街道上空各种黑色的交叉的电车线和电线发呆 , 几乎从来没有看过街边这幢大楼一眼 。 如今 , 我已经习惯了在同济与五角场“同舟共济” , 很少再去交大 , 也很少去华山路了 , 但我现在忍不住想 , 当我再从这幢整修一新的大楼前经过时 , 我是会停下来用我的眼睛看一眼还是拿起手机来看一“眼”呢?
2021年10月18日匆草于五角场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