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阈|游泉城联想到“饭圈”( 二 )


有人曾如是调侃眼下大数据下的粉丝间“争番”“撕番”流量战争:一些原本处于“稻草”层次的粉丝拥趸,为了能捆上“螃蟹”抑或“白菜”,从中获取参与感与成就感、分得一杯羹,就狂热地追随偶像、制造数据。那些处于“白菜”“螃蟹”层面的偶像,就像当年刘邦被粉成“龙种”一样,自然美滋滋地享受着网络数据为自己赢得的资源。而那些煽风点火、摇旗呐喊、制造商品营销的经纪公司、明星工作室、平台、资方,为套牢自己的明星粉丝,更是充当着“造热闹的不怕事大”的角色。
视阈|游泉城联想到“饭圈”
文章插图
于是,原本只是蟹爬式的蹩脚字,就被吹成了“珍稀书法”;原本只是席间打着饱嗝吟出的诗文,就被捧成了“千古绝响”;原本荒诞的“饭圈逻辑”,在资本配合粉丝共同完成的吊诡逻辑链的作用下,也就似乎合理了起来。这既违背了公序良俗,也扭曲了社会审美观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甚至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毒化影响。
“饭圈”视阈下的畸形审美观,作祟于其间的思想方法,说白了是一种盲从、偏执,一种困在数据里的消费狂热。只要你具有成为“偶像”的资格,无论你种花植草还是养阿狗阿猫,无论你的一颦一笑还是口齿留香之余打个饱嗝,都会成为“饭圈”花费时间和精力为你营销的理由。无疑,这是一种在流量游戏的作用下美丑不分、香臭不辨的反美学文化。与其说“饭圈”在寻找偶像身上某种“美”的密码,寻找某种噱头包括怒骂、点赞、辣评的角度,倒不如说是在寻找流量的密码。
而这一切,之于靠流量“红”起来的主体人,客观上都是一种乐见其成的知名度。为了这种“红”,他们的荣耻、是非界限异化了、泯灭了。或许在他们眼里,流量为王的语境下,骂也好,赞也罢,都不过是一个关注、一个点赞、一次阅读、一次播放而已。至于美名乎、臭名乎,在流量面前都变成了无关宏旨的“呵呵”。故这一怪世相,该速朽。
视阈|游泉城联想到“饭圈”】找采访人员、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采访人员在线等你来报料!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