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吏捉人”与崤函古道

自驾游的路上总是充满了意外与惊喜。我顺着310国道,从三门峡市区由西向东行驶,计划到渑池县城去参观会盟台。路上的偶然一瞥,我心顿了一下,然后把车停到路边,拍拍脑袋想了想,随调转车头折了回来。因为我看到了路边的一个牌坊上面写着——石壕村。
古道|“吏捉人”与崤函古道
文章插图

车拐进了村子,在村子三岔路口看到一面萧墙,只见上面写着杜甫的诗——《石壕吏》,看来我的记忆没有差错。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这是在中学教科书上人人都学过的一首杜甫的批判现实主义叙事长诗,“三吏三别”之一的《石壕吏》。
1000多年前,杜甫从洛阳走崤函古道西进,路过这个村,由于天色已晚,他便投宿到该村一村民家中,恰碰“吏捉人”(注: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有感而发,写了这么一首经典五言古诗;1000多年后的今天,我碰巧也从这个村子路过,便慕名而来,读着墙上诗圣的诗,想着历史上那些大唐的故事,有感发不出,只沉郁不语。
一首《石壕吏》,长歌当哭,让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下辖的“石壕村”成为文学和地理的代名词。
古道|“吏捉人”与崤函古道
文章插图

经与一村民交谈得知,该村是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山谷中间,因为杜甫的诗,经常有不速之客光顾。“我们村是历史很久远的古村,你去前面那个’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公园’看看就知道了。”这位村妇最后还无比骄傲地向我强调了一句。
崤山和函谷,自古为险要的关隘,函谷东起崤山,故并称“崤函”。崤函古道西端接潼关,东端连洛阳,长约200公里。自西汉早期,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这条道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段。
史料记载,崤函古道最早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文化中期,距今已约6000年。随着汉唐盛世,尤其是唐朝的“两京制”,古道也随之繁荣起来,崤函古道成了长安——洛阳两京之间地京畿大道。
古道|“吏捉人”与崤函古道
文章插图

经考古发觉揭露的石质路段大多在山坡中部,全长约230米,大致方向是由西北走向东南,呈横S型。经过上千年的风雨侵蚀,“车辙印”依然清晰可见,目前可供游客参观的裸露古道约43米,保存完好,其他地段已被回土掩埋,抢救性保护起来。考古还发现了马蹄印、蓄水池,栓马石,烽火台等文物及遗址。2014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道|“吏捉人”与崤函古道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