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冈底斯 | 王国猛( 三 )



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地质调查 , 更是一次艰难的人生之旅 。 作为地质工作者 , 我很期待 。 作为文学爱好者 , 我更兴奋 。 为了安全起见 , 我们计划在冈底斯山上住上四天 , 带上帐篷马背套并一应炊具 , 还请了一个身体壮实且富有经验的藏族小伙子做我们的向导 , 让他赶着几头牦牛驮运我们的行李 , 帮着我们扎帐篷 , 铺毛毡 。 我们自海拔4200米的地方出发 , 来到冈底斯山脉的腰腹 , 在海拔5000米的一处坡地歇脚 。 5000米已在生命线之上 , 草木不生 , 生物绝迹 。 恐怕只有雪豹和狼群才出没 。 但这天阳光灿烂 , 天蓝云白 , 虽然放眼皆是嶙峋巨石 , 裸露岩层 , 皑皑白雪 , 却别有一番风味 。 习惯了高处居住的我们 , 并未觉得身体有何异常 。 我甚至很是兴奋和自豪 , 自己正在穿越著名山脉冈底斯的途中 。 深夜我打着手电筒 , 在帐篷里写下一首组诗《高原情愫》 。


第二天天刚放亮 , 藏族小伙就催着我们起床 , 他麻利地帮我们收拾好了帐篷炊具 , 捆好马背套和羊毛毡 。 甩着牧鞭 , 赶着牦牛 , 往山顶进发 , 清脆的皮鞭声在群山之中回响 。 按照计划 , 我们兵分两路 , 由藏族小伙赶着牦牛 , 带着我们的行李 , 抄近路率先到达山顶 , 扎好帐篷 , 准备好食物 , 等着我们到达 。 我们三人沿着图中路线一路观察测量 , 记录好沿途的地质情况 , 完成任务后到山顶与藏族小伙汇合 。 在第二天于何处安歇方面 , 我们商议了很久 。 虽然知道6千多米的山顶必然是风雪很大 , 氧气稀薄 , 但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 过则时间定然不足 , 不及则恐第二天无力跨越 。 一鼓作气登顶 , 修整一晚后再下山 , 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安排 。 后来的事实证明 , 我们的抉择是对的 , 否则 , 我们恐怕永远走不下冈底斯山脉 。
就在昨天 , 还阳光爆照 , 等到第二天早晨出发时 , 已是雨雪霏霏 。 高原的气候就是如此 , 从4000多米到5000多米 , 可能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感受 。 好在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 随身备着雨衣棉袄 。 刚往上走的时候 , 我们还精力充沛 , 量产状 , 取样品 , 测量放射性元素 , 记录奇特的地质现象 。 我们此次穿越的主要目的 , 是要观察寻找不同时期岩浆岩入侵的边界和痕迹 , 以佐证我们一个地质学家新的花岗岩研究理论 。 因为西藏高原的花岗岩种类最为齐全 , 特征最为丰富 。 我们很幸运很兴奋能够见识到内地见不到的许多地质现象 。 迂徐流连 , 上行速度较慢 , 倒也不觉得体力上有什么影响 。
这时雪越下越大 , 天气越来越寒冷 , 我们意识到不能此地不宜久留 。 于是发力加速 , 呼吸开始困难 , 体力开始迅速下降 。 到了五千八九百米的地方 , 我们感觉似乎都要窒息了 , 完全透不过气来 。 我们一行三人 , 年龄都在二十多岁 , 身体都很健壮 , 可是到了此时此境 , 竟然都出现了身衰力竭之状 。 于是我们决定轻装上阵 , 把一些诸如罗盘放大镜地质包 , 甚至伽马仪都扔了 , 只保留了一把铁锤以防身 , 一张地图以指路 , 还有一把手电筒以寻找预先到达山顶的藏族小伙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