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上海交大师生接力解决大理“水”问题( 二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田罗银曾挂职洱源县茈碧湖镇丰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如今,他的故事仍在丰源村里流传着。他被村民们称作“提水书记”。2019年7月18日,是田罗银此生第一次踏上云岭大地的日子。“到村的第一天,村上的干部正好要到位于海拔2700多米山上的大、小南极两个自然村,还摸不着北的我就随他们上山了,比我想象中的条件要差。”第一天上岗就赶上“出差”,田罗银下山后坐在椅子上,感到一阵针刺感的胸闷,“第一天就给了一个下马威。”
到村一个月,田罗银就跑遍了9个自然村,遍访了所有贫困户,实地调研村内山水田林草等资源状况及居民的生产、生活、产业、收入等村情,为脱贫攻坚做调查、找问题、谋对策。他发现,丰源村所辖大、小南极两个自然村仍长期存在季节性缺水问题,“老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办法不是没有,当地村干部告诉他,一是可以用多级电泵抽水,但老百姓难以承受高额的电费;二是可以通过光伏发电提水,但如何保证稳定供水又会成为另一个难题。
“水”的问题,成了田罗银的“执念”。每每遇到开会、培训指导,他总是不忘请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有一种技术不用油、不用电,也能把水从山下“提”到山上。于是,他辗转找到这家科技公司,邀请技术人员到村考察,同时自己多次请教学校力学、水利学等方面专家,论证其可行性。
最终,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总投资473万元的丰源村大小南极自然能提水工程于2020年10月顺利通水,目前当地政府配套投资700余万元的二期项目也正在实施中,涵养着生活在2700米高山上的大、小南极自然村1301人、8000多亩的土地,结束了他们靠天吃饭的历史。
此外,产业转型也是丰源村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田罗银在学校脱贫攻坚专项党费支持下,到村里推动试种了高山苹果40亩、中药材云木香20亩,多品种苗木基地30亩,建成了土豆酿酒扶贫车间等,带领村里的同志积极探索产业转型的新路子。
组工干部出身的田罗银还拿出了自己的“独门秘技”——加强党支部的建设。“要真正解决长效脱贫的问题,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田罗银明白,“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他每到一个村子,都把村里有技术、想干事、口碑好的村民召集起来,把他们的奋斗故事挖掘出来,形成一份特殊的人才清单。他还重点听取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意见建议,想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好了,才能逐渐把这些年轻人留下来。他还定期给村干部作专题报告,营造出浓厚的党建文化氛围,推动形成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