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上海交大师生接力解决大理“水”问题

大理|上海交大师生接力解决大理“水”问题
文章插图

“水”是生命之源,但在云南大理,“水”也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痛点”。20世纪90年代,大理洱海水质恶化,别说开办民宿了,就连让洱海不再散发臭味都成了一道难题;而另一边,在洱海的发源地、大理北部的洱源县,既贫困,又有老百姓用不上水。
“水”的问题,成为整个大理最大的问题。从2012年起,这里迎来了解决问题的曙光。上海交通大学确立了定点帮扶大理州洱源县的计划。从此,从老百姓吃饭、洁净用水到可持续发展,这所学校全都“管”上了。2018年,洱源县脱贫摘帽,但上海交通大学却决定“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
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南苏园里茁壮成长的“海菜花”见证着一所学校对一个小县城、一个生态湖泊的真实价值。海菜花被与誉为“水质试金石”,而这些海菜花来自大理洱海。这一曾经在洱海绝迹的“试金石”,如今重现洱海。201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孔海南及其团队的科技帮扶下,洱海水质实现全年7个月Ⅱ类,对水质要求极为苛刻的海菜花大量盛开,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致富菜”,真正做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团队的二代治水人王欣泽,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首席研究员。2007年,他追随孔海南教授来到大理,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到建设大理研究院、国家野外台站,扎根洱海,一干就是13年,从一个东北小伙变成一个地道的滇西汉子。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加入对口帮扶工作之中,努力让百姓在环境治理和保护过程中提高经济收入。王欣泽带头奔赴洱源县挂职副县长,深入田间地头、污水处理厂、湿地修复现场,宣传洱海保护治理政策、传授水污染治理技术。
从最初租用改造民房作为简易的实验室,到如今已经初具规模的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洱海保护工作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向前推进。不变的是初衷与目标,对洱海水质水生态动态变化的关注及保护治理的新技术引进和研发;变化的是团队的不断壮大,团队和广大社会群体对湖泊保护治理的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洱海保护自觉意识的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2017、2018、2019年连续3年被评为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2019年作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全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2021年2月,王欣泽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采访人员注意到,除了关注洱海水质这样的“大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对大理洱源县的帮扶还关注到一两个村子用水问题这样的“小事儿”。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