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我与纽约布鲁克林的新华书店( 二 )


“小兄弟”不是那么好当的。不是说有什么任务交给我,而是他过于热情,基本上买书都是成本价给我,再到后来,要用的笔墨、毛边纸、宣纸,也几乎是无偿赠与,要推却也不可,所以最后很多次我都是要跑出店门的。形式上的体面总是没有的,更多的是心里的温暖富足。拿着书本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店老板在后面追赶我的画面,听到他说“兄弟,不要钱”的苦苦哀求的声音,总觉得好笑又感怀。
我过意不去,就介绍一些朋友来买书。听说店老板还是会赠送我的朋友一些书籍报刊。朋友都觉得奇怪,在纽约很少看到这样的书店了。大家好像不是在做生意、谈条件,而是日常邻里之间的串门儿,或是晚饭后的日常寒暄。
这其实是一家再简单不过的小书店,只因为林老板的细心经营,或者无心经营却有心交友的性格,一直受到很多当地华人的喜爱。林老板的书店里,经常会出现华侨书法家的亲笔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大气端庄,有的飞舞灵动,都是别具一格的书法精品。不过,在纽约售卖书法并不容易,作品经常挂上去很多天也无人问津。我记得书店靠里面一点的墙上,摆着好几幅不错的行草作品,就连天花板上都还有一联上好的《兰亭序》摹本。好在《兰亭序》看的人多,夸赞的人也多,就是没人购买,我也就有幸在每次进入书店翻书阅读的时候,头顶羲之神韵,身披汪伦友情,在安适的氛围里畅游书海。写书法的也不只是年长的华侨朋友,青年一代已经慢慢和书法结缘。有一回,林老板脸上露着欣喜,告诉我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组织成立了中国书法协会,学生们热衷学习书法,说想请我过去讲讲和书法的故事。我听他这么一提,也有了兴趣,后来去巴鲁克学院一看,也就有了和青年书法爱好者的相逢。年轻的学生吃着比萨,坐在教室里面听我演讲,看似无序随性却个个神情专注。大家对书法的热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林老板也喜欢在店里面展开他的水写布,兴高采烈地写着什么。柜台前面是几支毛笔,狼毫、兼毫、羊毫,总是规则地排列在陶瓷笔架上。
在布鲁克林新华书店看书的时候,我还发现一些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这些长着中国面孔却从小受到西方教育的孩子,也一直保持着对中文的兴趣。他们可能并不懂得许多中文,但是因为家人的诉求,也来中文书店看书。那一本本华文教育刊物,在他们眼中,正是与祖先交流的精神纽带。从这个角度讲,中文书店既是一种精神的开始,也是它的延续。
书店|我与纽约布鲁克林的新华书店
文章插图
布鲁克林新华书店最后的留影

林老板抽烟,有时候是为书店经营犯难,有时候又为见到了爱读书的新朋友高兴,或者店里的报纸上又登载了有关中国的什么有趣的、重大的好消息。抽烟的快慢决定了他情绪的起落缓急,抖动香烟的节奏显示出他对于心中事情的掌控程度。高兴的时候,一根烟叼上半天,和大家谈天说地,脸上露着笑,浑身透着轻松,顾不上吸烟,只有快要烧到烟屁股了,才轻巧地抖动一下手指,弹走灰烬。难过的时候,一个人站立在柜台后面默默沉思,满脸愁云,也会苦笑,香烟一根接一根,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经营中文书店不容易,我们的老林朋友,就在各种悲喜交加的情绪中坚持了许多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