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游客下车冲向虎群:就算他是精神性失控,为何也会让人心生愤懑?( 二 )


至于病理性驱动的结果 , 那么就要问责涉事男游客的监护人 。 在这个问题上虽然也有可同情的一面 , 但是追根究底的讲 , 这只是基于病理性的同情 , 而对于不能尽到监护责任的事实 , 依然需要大批特批 。
另外不可回避的是 , 在符号化思维的推动下 , 人们的同情心确实会减弱 。 虽然北京野生动物园里并不是经常发生“自寻死路 , 以身饲虎”的事情 , 但是放眼四海 , 当生命的挫伤和凋零被收缩成符号数据时 , 就好像生命本身也被轻质化 。
尤其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围观生死 , 总有种看起来近在眼前的感觉 , 并且多数情况下更关注表面叙事和道德叙事 , 这使得事件延展总是一波三折 。 就比如“游客下车冲向虎群”的事情来讲 , 人们会主要集中在结果事实上进行追问 , 而对于背后的原因却并不太在意 。
之所以这样讲倒不是要去同情涉事男游客或去理解他的家属 , 而是我们需要全面打开事件本身 , 再去给出既定的评判 。 到那个时候 , 该批判的绝不心软 , 该严惩的绝不手软 。 只有如此才可能把这样“不正常的事情”推到教训的高度 。
与此同时 , 人类想办法把老虎圈养起来供自己观赏 , 但是真要是人虎直面时 , 人又显得微不足道 。 于此对于“游客下车冲向虎群”来讲 , 它不仅是典型的公共事件 , 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隐喻 。
事实上 , “自寻死路 , 以身饲虎”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多次 , 这么一来 , 大概也就成全了“这种事情以后还会发生”的感叹 。 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愤懑严苛 , 大概除却想让类似的事情少发生 , 也在于就是想发泄情绪本身 。
【精神性|游客下车冲向虎群:就算他是精神性失控,为何也会让人心生愤懑?】不得不承认 , 事情的只归事中人 , 情绪的只归舆论人 , 到头来也只是各说各话而已 。 说到底 , 道德圈的扩大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歌可泣的进步 ,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过愤懑不已或以泪洗面的生活 。 就此而言 , 节制同情和克制愤懑同等重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