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堂|重庆城十七门之七,金汤街·金汤门

仁爱堂|重庆城十七门之七,金汤街·金汤门】金汤街、金汤门,同在重庆城内,望文生义,乍眼看去,给人一种印象,金汤街与金汤门一定是紧邻相连的,或许,金汤街正是因金汤门而得名的吧!
仁爱堂|重庆城十七门之七,金汤街·金汤门
文章插图

东北接中山一路,西北与领事巷、鼓楼街相连,金汤街并不长只有410米,紧靠着重庆古城门通远门。从中山路慢步走来,越过一坡石梯坎,穿过通远门城门洞,城门内那条斜坡窄道,那就是金汤街。金汤街是取“固若金汤”之意而命名,起名“金汤”是一种喻意,不外乎是说这街边屹立的通远门,高墙耸立,城坚如铁,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显而易见,金汤街是因通远门这道“固若金汤”的城门而得名的,金汤街与金汤门毫不相关,两者也并不在同一处。因年代久远,金汤门早已消亡,史家在论及金汤门时,大多点到为止一笔带过,史家语焉不详,今人云里雾里,但重庆古城十七门之一的金汤门究竟在哪?
仁爱堂|重庆城十七门之七,金汤街·金汤门
文章插图

▲仁爱堂旧址
依循清乾隆《重庆古城图》标注的位置来看,金汤门在南纪门与通远门之间,位于雷家坡上面临打枪坝这片山峰山脊间,城外是悬崖高谷,城门恰对着长江边上的珊瑚坝上首。始建于1371年的金汤门,清康熙四十六年被编为金汤坊,成为巴县城区二十九坊之一,那时的巴县城即重庆城。
民国初年,沿袭旧习。直到1935年,在重庆城区行政区划重组之中,金汤门、金汤坊名号一起被废除。在四十年代的《重庆城区街道图》里,竟然连踪影都全没了,金汤门像隐遁似的藏匿了起来,真让人难寻觅找。也正是从那时起,重庆人对金汤门疏远了、陌生了,甚至恍若隔世,或许距离之隔,使金汤门顿生了几分神秘色彩。
从重庆人视野中渐行渐远,金汤门是道闭门,起名金汤,纯属应景。因地处偏僻,山高路险,无通衢大道,这里从未发生过战事,只留下“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的歌谣唱唱而已。好在,金汤门内散落着有天官府、体心堂、仁爱堂还有些名气,总算给金汤门添色几许历史存在感。
仁爱堂|重庆城十七门之七,金汤街·金汤门
文章插图

天官府,乃明代吏部尚书蹇义的府第。蹇义是明洪武十八年进士,曾辅佐太子监国,高居京都,历经四朝,官位显赫,73岁病卒,被明英宗赠太师、谥忠定。吏部尚书,习称大冢宰,又称天官,乃百官之长。天官府气派宏大,建造别致,相传为明宣宗所赐。单看天官府门前那副对联,足窥皇家气派非同寻常:“祈天永命天官府,与国休戚国老家。”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