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母亲河畔的中国】张飞:一位黄河抢险队队长的朋友圈( 二 )


堤坝就是张飞的战场。险情发生,张飞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河势。“河势不同,我们用的抢险方法就不同。就像战斗时要先观察敌人,敌人是怎么排兵布阵的?敌军的主力方向是哪?我方哪个区域防守最薄弱?观察河势后才能制定方案。我们投抛铅丝笼是为了压护水下根石坡面,防止因石层断裂。对于没有石头的地方,我们一般投放柳石枕或者沙袋进行抢护。”张飞说。
金属材质的铅丝笼很锋利,队员们一不留神就会被刮伤。“一天的工作下来,我们好几个队员的胳膊上、手上都是被铅丝笼划出的印子。前一段时间刮风下雨,大家在雨里抢险,我们好几个队员都感冒了。但是抢险一旦开始就不能停下来,大家都在日夜不停地坚守。”张飞说。
就在采访前的几分钟,张飞还在忙碌着与河南省局领导通电话沟通抢险方案,汇报抢险进度。“这次洪水对我们是一个考验,守住大堤就是守住了整座开封城!”
不悔的是三代人的坚守,不变的是对黄河的深情
张飞出身于“治黄”世家,家里的姥爷、大舅、母亲都是在黄河大堤上工作的,张飞已经是家里的第三代“治黄人”了。
黑岗口黄河观景台旁边,有一座小亭子,掩映在青翠的柳树中,别有一番韵味。张飞告诉采访人员:“那个亭子是1986年我舅舅参与修建的,旁边的观景台是我2020年参与修建的。最早,我姥爷就是在离观景台一公里以外的堤坝上抢险,后来舅舅‘接棒’。1982年,河南开封黑岗口发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大洪水,我的舅舅作为抢险队队长在堤坝上主持抢险。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上。”
张飞|【母亲河畔的中国】张飞:一位黄河抢险队队长的朋友圈
文章插图

张飞(右一)和舅舅。张飞供图
2004年,张飞从部队退伍返回家乡,最初的工作地点是机关单位的办公室。“2011年,柳园口下延控导工程出现了一次比较大的险情,单位召集人员去抢险,我主动报了名。当时我想,我一定要去一线看看。”
回想起第一次参与黄河抢险的景象,张飞依然感到激情澎湃。“当时的氛围特别感染我,两百多个人在坝上一起抢险。堤坝上风大,路也不好走,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同志一手抱着树保持平衡,一手还在运送物料。不管是老职工还是年轻职工,大家都在拼命抢险,那一瞬间我特别感动,我心想,这才是我想要的工作氛围,守住大坝,就是守住了家,守住了老百姓的安全!”
青年的热血触及到了黄河的体温。张飞辞掉工作了五年的“铁饭碗”,转身前往一线。
“我当时先斩后奏,先辞掉了机关工作,再通知的家里人。当时全家人都反对,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安安稳稳地在自己身边,办公室的工作,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何必要去吃苦呢?家里还因为这件事开了个家庭会议。”张飞笑道,“不过我最终还是说服了家里人,我对母亲说,我就想沿着您和姥爷、舅舅走过的地方,走一走转一转,在你们坚守过的地方,守着黄河。”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