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当黄金周不“足金” 旅游业格局如何重塑?

黄金周|当黄金周不“足金” 旅游业格局如何重塑?

文章图片




今年10月1日至7日 , 国庆假期 , 我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 , 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 , 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暴发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 , 同比减少4.7% , 恢复至疫情暴发前同期的59.9% 。 图为国庆假期最后一天 , 北京故宫博物院前的游客群 。
中新社发 郭海鹏摄
作为2021年最后一个旅游高峰期 , “十一”黄金周交出的成绩单可谓“冰火两重天” 。
“火”的一面 , 个别景区、目的地依旧“风景独好” , 上演“人从众”戏码 。 例如:河南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游人如织;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约13万人见证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庄严时刻;凌晨 , 等着攀上山东泰山看日出的队伍仍旧排到了半山腰;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等景区纷纷发布停售门票、限流公告……
“冰”的一面 ,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 , “十一”黄金周期间 ,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 , 同比减少1.5% , 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 , 同比减少4.7% , 恢复至疫情暴发前同期的59.9%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尽管旅游业整体发展态势正逐步恢复提升中 , 但今年“十一”黄金周客流量、旅游收入的同比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 这意味着今年的黄金周并不是十足“黄金” 。
现象与数据缘何不成正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 , 还未彻底回暖的旅游业是否又要陷入新的冰点?
火热现象 爆冷数据
为何出现“冰火两重天”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 “报复性反弹”“强劲复苏”“补偿式出游”“数据飘红”等关键词见诸报端 。 作为2021年最后一个旅游高峰期 , 这7天承载了无数旅游人对市场复苏的迫切期望和美好畅想 。
然而 , “理想是丰满的 , 现实是骨感的” 。 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微博发文称:“旅游真正的恢复 , 根本是世界范围内疫情的抑制” 。 只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抑制 , 跨境游以及国内跨省游或中远程旅游才会真正地恢复 , 回到类同疫情暴发前人们自由出游出行的基本面 。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也发文坦陈了对今年“十一”黄金周的看法 , 认为“从实际出发 , 总体而言 , 并不理想” 。 他表示 , “十一”黄金周是全国旅游业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 全行业都抱以厚望;同时 , 疫情改变了生活方式 , 也改变了旅游方式 。 “常态化 , 常态化 , 常态化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不必再幻想报复性消费、反弹式发展 , 这些幻想还是用传统模式对应 , 似乎疫情结束 , 一切已正常 。 ”魏小安写道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