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时代影吧( 二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茶乡风情,摄影?孤城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凭直觉拐进了一条崭新的柏油路,这条路沿着山势像绸带一般绕进了茶山 。
山上的茶树长得整齐且圆润,起伏绵延的山丘像一颗挨一颗的绿玛瑙,目光扫视一圈,顿觉浑身都极度舒适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美丽的茶山,摄影?孤城
站在较高的位置俯瞰下去,山坡里有人在采茶 。
我们慢慢把车往下开,距离那些采茶人非常近了,然后停在路边,看她们采茶 。
这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开头,小飞怂恿我去打招呼,实地采访,聊一聊茶叶的事 。
我却犹豫不前,万一人家不理睬我怎么办 。
这个时候我就很庆幸把宝宝带上了 。这小家伙一路上就是个打招呼神器,见谁都又喊又叫,非得引起注意不可,一点儿不认生 。
宝宝率先吸引了一位采茶大姐的兴趣,然后我就顺势接上话茬,紧张地交谈起来 。
后来跟人交谈多了,有个很好的印象,就是这里的人们都很随和,态度豁达 。
跟采茶大姐聊了几句后,我们一起下到茶树丛里 。茶树大概到我胸口的位置,走进去后身上旋即就被露水打湿了 。移动起来很不容易,如同在一堆树叶子里游泳 。
大姐摘茶时眼尖手快,手指在茶树上来回跳动,跟弹琴一样,一颗一颗的毛尖,需要一颗一颗地摘,再一次次地放进身前绑着的小竹篓里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采茶忙,摄影?孤城
这样站一天,大概能采三四斤 。
三四斤是多少?
一个芽头的重量大概在0.03~0.04克,三四斤就是50000~60000个芽头 。
大姐手法娴熟,平均每两秒能采下三到四个芽头,折算下来,五六万个芽头,即使双手一直不停歇,也需要在茶树丛里站上近十个小时 。
而这十个小时换来的六万个芽头,最终也只能炒出0.8斤干茶 。
三四斤,很多,也很少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这一篮是4斤半,摄影?孤城
我们说话时,雨水哗哗地下来了 。
茶农都不喜欢下雨,下雨就没法采茶,大姐说这种情况就是茶叶“跑了” 。跑了很贴切,那种眼睁睁地看着嫩芽儿长成老芽的无奈 。
雨越来越大,茶农们纷纷从茶树间跳出来,一手遮着头跳上大路往家去了 。大姐也跟我们匆匆告别,甩开手跟个鹿一样地跑远了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用小飞的话说,“和当地人互动”,是我们此行很重要的事 。我在这机会难得的互动里,表现得不太好,好多问题没有问,了解得不深入 。我决定下次改进 。
浉河港有很多茶叶交易市场 。我们从茶山下来后,雨停了,正好过去看看 。
远远就望见密密麻麻的人群聚集在路边,收茶的人一手拉着一个大麻布口袋,一手拧着电子秤,更多的是茶农讨价还价 。人声鼎沸,不断有人达成交易,数着红红绿绿的票子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买卖鲜叶,摄影?孤城
刚好有个阿姨卖掉了自己的茶,她从人堆里钻出来后,我问她卖成多少钱,她笑笑说,五十五一斤 。
接着她又补充说今年的雨水多影响了茶叶的收成 。她说这话时并没透出多少遗憾 。
我们拿着相机看来看去,周围人就议论说我们是采访人员,有个大叔还真把我们当采访人员了,走过来跟“采访人员”一吐为快 。他皮肤黝黑,一看就是长年劳作的老茶农 。他说无论是收成好,还是收成不好,茶农都赚不到钱 。
我说不会吧,外面卖的信阳毛尖可不便宜 。
他一挥手,又说了一大堆,意思好像是,前些年天旱,茶树都干死了,政府承诺要对茶农进行补贴,但一大堆手续办完后,最终谁也没有拿到钱,不知道钱到哪里去了 。最后,他委以重任般地对我说:“你要给上面反映反映 。”
对此我只能沉默 。中国普通百姓都以为有问题应该找“上面”,至于“上面”在哪里,又是谁,却是个未知 。
信阳时代影吧

文章插图
街头采访,视频截图
人群迟迟没有散开,很多人提着一个塑料口袋晃悠晃悠地就过来卖茶了,跟散步顺便卖菜一样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