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插图

位于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会场。本报采访人员 何欣禹摄
生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插图

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里的稻谷成熟,一派丰收景象。陆 忠摄(人民图片)
生物|绿水青山的中国实践(关注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章插图

三江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卓乃湖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给藏羚羊幼仔喂奶。新华社采访人员 薛玉斌摄
10月11日至15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即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期间,举办了生态文明论坛,其中一个主题分论坛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在这场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性会议中,聚焦中国的“两山理论”,旨在探讨“两山理论”的转化机制和路径选择,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提供解决方案。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两山”理论的实践中,我们是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是如何增进人类福祉的?在COP15大会现场,本报采访人员听到许多鲜活的故事。
国家公园的积极探索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腹地,常住人口3000多人。
在国家公园建立之初,乡民们的去留曾让决策者颇费考量。
北京大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说:“通常认为,人是造成破坏的一个原因,所以在三江源国家级保护区最初成立的时候,也是希望把核心区的人全部移到外面去。但移民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工程,若处理不好,对民生的影响非常大。”
世居于此的昂赛乡村民与野生动物友好相处、彼此相依,已成为自然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最终,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采取了将原住民留在核心区内的做法,在保护区内力争兼顾保护与发展。
国家公园试点成立后,整个昂赛乡畜牧业的规模控制在3万头左右。
“5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我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施‘一户一岗’的管护,让牧民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能过上好日子。”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说。
昂赛乡村民才仁尼玛就是其中一员。“一户一岗”公益岗位不仅让他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了更多观察认识自然的机会。如今,他可以通过粪便、脚印分辨出不同的野生动物甚至大型猫科动物雪豹的行踪。
才仁尼玛的身份不止这一个,他还是当地极受欢迎的自然体验向导。2019年,公园管理局向昂赛乡授予“自然体验”特许经营权,为这里的牧民家庭增加了新的生计。以合作社为主体,牧民经过培训可担任自然体验向导、司机并作为接待家庭,带领自然体验者观察记录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