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张文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昆明召开之际,日前,由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波、昆明市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龚庆萍撰写的《抚仙湖传》出版。该书记录了抚仙湖历史变迁,记述了湖泊人文历史,讲述了人与湖泊的互动故事。
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文章插图

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文章插图

距离昆明60公里之外的抚仙湖,是当下云南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抚仙湖是仅次于滇池和洱海的云南第三大湖泊。但它却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二深水湖泊。蓄水量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0% ,相当于13个滇池或7个洱海。抚仙湖水体晶莹剔透,可见度最大可达12.5米,是中国透明度较高的湖泊之一。
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文章插图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张文凌/摄
1984年7月1日,中国古生物学者侯先光在抚仙湖畔的帽天山发现澄江生物群化石。迄今,这里已发现20个门类、280余种的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实证,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遗址,澄江生物群化石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抚仙湖也因此备受关注。
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文章插图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张文凌/摄
抚仙湖地处滇中,新石器时代以来就一直有人类活动,丰富的铜矿资源使该区成为冶铸青铜器的重要基地,青铜文明光辉灿烂。但由于抚仙湖行政隶属跨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关于这一湖泊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书籍和资料,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性。
《抚仙湖传》尝试以大抚仙湖流域为对象,屏弃现有的行政区域限制,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为止的时间轴,梳理抚仙湖的湖泊史和区域社会发展史。
澄江|《抚仙湖传》出版 探秘中国第二深水湖孕育的湖文化
文章插图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张文凌/摄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田野调查,为失忆年代的抚仙湖拼接出历史面貌。同时,对目前高原湖泊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指出该地丰富的矿产、农渔、旅游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利和弊同时存在,如何在开发与保护间找到平衡点依然是长期的课题。
据悉,除《抚仙湖传》外,《滇池传》《洱海传》也同时出版,这是云南教育出版社“山水中国 湖泊系列丛书”首批3本书,丛书列入了云南省委宣传部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