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伦敦游记( 四 )


文明和理性
英国人非常礼貌 , 但人人皆知 , 过分礼貌通常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有效手段 。 当我回到国内 , 在超市结账或在专卖店试完衣服不停地说“谢谢” , 对面的人毫无反应甚至瞥我一眼时——我知道 , 我有点过了 。
中国人不需要那么多无效礼仪 , 尤其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 , 人们对过度客气保持警惕和鄙夷 。
在英国 , 说句“Thank you”就和美国人说“I love you”一样不过是生理反应 。 这对维持公序良俗大有裨益 , 至少在表面上 , 大家都是文明的后裔——在英国排队时 , 不论前面的老太太找硬币花了一分钟还是半小时 , 后面的人连句“啧”都不会说 。
日本人的文明礼貌享誉全球 , 他们用不断的点头和告别时虔诚的鞠躬 , 来表达自身的谦卑和对对方的尊重 。 日本人走向了某种极端 , 他们约束自己绝不轻易打搅他人 , 也绝不轻易被他人打搅 。 很大程度上 , 人们会因此丧失交往中的一部分重要品质——过分文明带来疏远 , 导致你无法撬动任何一个人的内心 。
理性 , 是英国人给我的重要印象之一 , 也是我最喜欢的英国品质 。 不论老少 , 在我接触过的英国人中 , 理性处理问题 , 有逻辑地推理 , 普遍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 。
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讲 , 英国人具备把一件事和另一件事分清的能力 。 这听上去算不得一个能力 , 但能做到的人其实凤毛麟角 。
在中国 , 人们做事情更多遵循于情感和道德 , 而非理性 。 如果一个人抱怨、指责他的父母 , 我们首先会认为他不孝顺 , 其次才会用理性分析对错 。 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混为一谈 ,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盘根错节、举步维艰 , 诸多家庭矛盾、亲戚琐事由此产生 。
第一个提出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分清楚的人是英国哲学家休谟 。 事实上 , 英国哲学对于英国国民性的塑造从上至下 , 贯彻始终 。
追溯到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早期 , 其最为标榜的就是理性 。 而英国人严格依循理性原则为判断失误的出发点 , 在英国人看来 , 公平是衡量事物的尺度 , 凡事都要分清对错 。
对于英国人来说 , “费厄泼赖”(fair play , 公平竞争)精神贯穿于整个英国社会 。 公平对于英国人来说如此重要 , 以至于他们的一切行为、观念和结果都以公平为起点和重点 。
作为经验主义哲学的发源地 , 英国人更倾向于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 , 一切以现实结果为导向 , 他们更相信自己所见之物 。 也正因为他们对于实践的激情 , 英国成为一众改变世界的探险家的故乡 。 和德国人擅长的抽象思维截然不同 , 英国人以实践为基础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 , 对夸张、梦幻、跳跃式的演绎阐释无动于衷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