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 四 )


这一关于生态保护的“中国智慧”“海南模式”,被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主席罗德里格斯在内的诸多国际专家认为,对全球20种长臂猿乃至灵长类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对长臂猿栖息地热带雨林的保护管理具有参考作用,对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以及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要求下的生态系统和保护地重构具有启示意义。
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普遍提升,海南也正汇聚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更强大合力,从新理念、新方法中继续累积更多的“海南经验”。
“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不久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立下的这个“小目标”,意味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号角在生态琼岛的又一次吹响。
种群复苏
“新朋旧友”喜相逢
圆凸的大眼睛,短小灵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规则分布着4条金色横纹,看起来“颜值”颇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着夜幕低垂,隐于岩石裂缝中的这只中华睑虎,拖着长长的尾巴正准备外出觅食,不料却撞进了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的视野里。
植物|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智慧”
文章插图

“当时一眼就看出这只睑虎的不同,经过形态学和分子学分析鉴定后,确定这是一个睑虎属新种。”周润邦还记得,那是位于海南岛中西部的一片热带常绿阔叶林,四周覆盖有花岗岩石堆或与喀斯特斜坡相连的大型石堆,是睑虎生存的绝佳地带。
中华睑虎只在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中出现,和它一样对栖息地“吹毛求疵”的,还有与红灯笼“撞脸”的尖峰水玉杯。
“它需要生长在原生性极强的热带雨林生境中,目前仅在尖峰岭有发现,且数量极少。”今年年初,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许涵及团队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刊物《植物》上发文,宣布在海南尖峰岭发现了一个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种类——尖峰水玉杯。
过去3年来,随着海南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这片生态秘境的“物种户口簿”上至少已迎来23个新成员,包括12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5个大型真菌新种。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邢福武认为,新物种频频现身,正是对海南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生动回应。
与新物种的相遇,是一份来自未知的惊喜。守护“老朋友”们繁衍壮大,则是日常点滴累计而来的幸福感。
霸王岭雨林,科研及监测人员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帮助海南长臂猿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并在长达40年的跟踪守护中,见证其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的7-9只恢复至如今的5群35只;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