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走读古城】蓬洲所城:城垒倾圮古祠存 至今犹说蓬洲扇( 二 )


城墙留下了遗憾 , 所幸还有那些崭新的祠堂 , 在向后人讲述着当年的人 , 当年的故事 。 蓬洲多达近50姓 , 现在仍保存着翁、陈、黄、谢、庄等姓氏祠堂近20座 。
这些祠堂很多都经过翻新 , 还在屋顶加上了潮汕的嵌瓷 , 默默地向后人讲述着家族的荣耀 。 比如谢氏一族 , 旧为蓬洲所城的世袭军官 , 就是当年的军户 。 该族现存有的祠堂和府第建筑 , 至今依稀可见其盛 。
朱元璋|【走读古城】蓬洲所城:城垒倾圮古祠存 至今犹说蓬洲扇
文章图片

蓬洲所城至少保存着翁、陈、黄、谢、庄等姓氏祠堂近20座 。
在嘉庆《澄海县志》中 , 有蓬洲关帝庙的相关记载 , 可以看出明清两代谢氏一族的其他升迁信息和他们对蓬洲城建设所做出的相关贡献:
关帝庙 。 正殿祀关帝 , 后殿塑佛像 , 前为山门 。 在蓬洲城内大街 。 明万历年 , 邑人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建 。 迁斥拆毁 。 国朝康熙壬子 , 袭指挥使谢应锆重建 。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 , 鲍浦巡检司王伟万率庙僧募修山门 。
在这则记载中 , 提到谢氏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万历年间的“世袭指挥佥事”谢宏缵 。 在明代卫所体系中 , 佥事一职 , 为指挥使的助手 , 一般分掌训练、军纪 。 另一位是康熙年间的“袭指挥使”谢应锆 。 指挥使在卫所制度中 , 为卫所一级的最高军事长官 。 可见 , 谢氏一族的先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发家的 , 从明代中晚期充当指挥使的助手 , 到清代 , 成了所城的最高负责人 。
对于这些祠堂和姓 , 采访人员请教了潮学研究院副院长黄挺 。 他说 , 在卫所城里 , 军户发展更快更好的 , 慢慢变成了大家族 , 像谢氏一族 。 朱元璋从蒙古人手里夺回了汉人的天下 , 还完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成功 。 北伐成功后 , 大量的明军成了累赘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当时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军队安排去屯田 , 卫所制度就创立了 。 所以 , 卫所里安顿的是原来的军队 , 也就是外地人 , 但也有本地人 。 明朝的卫所兵源主要来源于从征、归附、谪发、垛集等4个方面 。 其中前两个是建立“卫所制”前就存在的武装力量 , 主要是朱元璋开国时的所积累下的部队 , 后二种就是开国后所招募的士兵 。 而在这四种士兵来源中 , 以“垛集”所获得的兵源最多 。 垛集即民户征兵 , 按人口比例 , 一家有五丁或三丁出一丁为军 。
蓬洲所城人才辈出 , 这里曾出过逾20名进士 。 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武进士翁邦详等均出于此地 。
为此 , 在蓬洲 , 经常提及的另一有名的家族翁氏 , 并不是军户 。 在县志中 , 北门外是不同于蓬洲所内的另一个乡村 。 随着蓬洲所城城墙拆除 , 两村合一 , 称为蓬洲 , 而北门外则称为霞露社 。 所以北门外的居民并没有受到明初建城时的拆迁所影响 , 因而至今在北门外还存在一个聚居超过千年的翁氏宗族 , 当地向称为北门外翁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