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中藏银杉|林草科普| 金佛山( 四 )


1958年4月,陈焕镛和匡可任在苏联《植物学杂志》第43卷第4期上用俄文和拉丁语发表了《中国西部南部松科新属—银杉属》一文,正式建立了银杉这一新属,拉丁属名Cathaya意为“契丹”,对应的英文为Cathay,和“中国”同义,不过文中并未指定银杉属的模式种。这篇论文中发表了两个现生种:根据在广西采集的标本发表了银杉,种加词意为“银色的叶片”;根据杨衔晋在金佛山采集的标本发表了南川银杉(C.nanchuanensis),种加词点明了产地。1959年,郑万均与傅立国反复研究了采于金佛山的许多南川银杉标本后,认为南川银杉与广西的银杉缺乏稳定的区别性状,提议将南川银杉并入银杉。1961年,陈焕镛和匡可任再次对比了南川银杉和广西的银杉,同意归并一说。1962年,陈焕镛和匡可任在《植物学报》第10卷第3期上发表了《银杉—我国特产的松柏类植物》一文,将南川银杉归并,因此,南川银杉成为银杉的异名。这样一来,金佛山就是植物学家首次采集到银杉标本的地方了。
愿银杉在金佛山长存
为保护以银杉等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其生境,早在1979年,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立金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这一保护区获批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和常见的山体不同,金佛山的山顶甚为平缓。纵使山顶和山麓的海拔高差约1900米,整座山也没有异峰突起的形象,而是如一张硕大的方桌摆放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在金佛山申报世界遗产时,为金佛山这一独特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定性,颇让申遗专家们费了一番功夫。喀斯特方山、切割型高原喀斯特、岩溶台原、喀斯特孤山……经过多次论证,最终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和国际喀斯特权威专家保罗·威廉姆斯将其定性为喀斯特桌山。由于这一地貌形态在全球范围内都极为少见,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金佛山便成为喀斯特桌山的世界典范。
金佛山的银杉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和西侧的核心区中,生境多为陡峭石灰岩山脊或孤峰,海拔在1300米到1800米之间。这样的生境土壤瘠薄,不易保存水分,因此水肥条件较差,并不是上佳的生存之地。可能正是因为其他木本植物并不喜爱这样的生境,为银杉留出生态位,减少了银杉和其他树种的竞争,有助于银杉的繁衍生息。
金佛山银杉的遗传多样性也很突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06年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基于线粒体DNA和核DNA的研究测量了来自中国4个不同地区的野生银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显示,包括金佛山在内的大娄山地区的银杉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一个物种在起源地或生物避难所的种群往往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因为从这一地区扩散到别处的个体不可能带有原来大家族所有的遗传特性。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