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二 )


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文章插图

“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谘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百年之后,咸丰皇帝对恩师的评价,可谓盖棺论定。为皇朝的继承人择师,无疑是关乎国家休戚的大事,在为幼年咸丰选择师傅时,杜受田成为翰林院公推的人选。道光皇帝经过谨慎考察,对杜受田给予了充分肯定:“秉公端正,砺节直清;经术渊深,体用兼备。”遂委以大任:“今以皇子付汝,以后朕悉不与闻”。深厚的学养,醇正的家风,终于使杜受田脱颖而出。担任师傅后,杜受田不负众望,尽心竭力,十七年如一日,将咸丰扶上了天子宝座。师严而后道尊。杜受田对皇子要求严格,有一次对完不成功课的咸丰大加训斥,责令跪地。道光皇帝恰好路过,一时爱子心切,随口说道:“读书也是君王,不读书也是君王,大清天下马上得。”杜受田立即辩驳:“读书知理是明君,不读书知理是昏君,一统江山马下治。”关键时刻,杜受田挺身而出,不惜顶撞皇帝,保全了事体。窥一斑可知全豹,足见一代儒臣的大智大勇、凛然正色。道光皇帝深知理亏,与咸丰一同在孔子像前跪拜,向杜受田致歉。“双龙跪臣”,成就一段历史佳话。道光皇帝晚年,为立储问题颇费思量,咸丰立储在先,但更钟爱才华过人的奕欣——未来的恭亲王。自古废长立幼乃国之大忌,杜受田身为师傅,在立储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清史稿》记载,道光末年:“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欣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建立皇储之际,杜受田教诲咸丰采用“藏拙示仁”的策略,使得才华不及奕欣的咸丰继承大统,续写了晚清的全部历史。历史是曾经的当下,评价古人得失,不能脱离历史的背景;王朝的兴衰、时代的气运,原非一时之人力可以预决。所谓英豪,贵在担当世事,当世立功。品味这段历史,杜受田固然施展了硕学鸿儒的大智慧,但其中的精神底色,仍是自幼濡染的仁孝之道。
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文章插图

咸丰皇帝登基次年,老家山东等地发生水灾,人民死亡流离。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杜受田认为:“灾广民众,赈恤不可缓,尤在得人。”努力筹划救灾,离开朝夕纳诲十几年的新君,毅然踏上赈灾的征途。不久,病逝在任上。一代帝师,以毕生心血,书写了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以最后的心力,为一生功名画上了句号。咸丰皇帝痛失恩师,震悼不已,赠谥时打破内阁票拟的常规,亲自拟定“文正”这一至为崇高的谥号。有清一代,获此殊荣者仅八人,成就了凤凰古城永远的骄傲。杜氏家族的辉煌,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艰辛的科举之路,科举文化由此成为故居陈列的重点。在历史的转折中,科举制度曾被肆意贬低,然而从隋朝到清末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本身意味着科举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在农耕时代,成为无可取代的经典之制,直到与它的时代一同终结。从基层的乡试到最高的殿试,从秀才到进士,在漫长的科考历程中,科举制度的伟大在于:将文化的终身积淀与人生的终极追求、将人才的培养选拔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将文化共识的凝聚与政权基础的拓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无论科举文化的利弊,深刻影响着古典中国的文化面貌与民族情结。通过公开考试,公平选拔人才的理念,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无愧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的时代终将远去,但如何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深化政权基础,如何凝聚人生价值,如何培养选拔人才,无疑是文明社会永恒的主题,关乎文运之盛衰,依然拷问着我们的时代。穿行院落之中,除了故居的主人,穿插陈列着滨州的地方风俗、民间工艺:从剪纸到面塑,从旧俗到娱乐,妙趣横生,别开生面,俨然一座滨州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一座城市可以不大,但总要有地方容得下自己的文脉,让一座城市“腹有诗书气自华”。从而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这座城市不仅有喧闹的高楼与当下,更有深厚的历史与根基。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