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文章插图

滨州,因滨于渤海而得名。在我的印象里,这座鲁北的城市,只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崛起的新城,似乎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也就没有根基。在父辈的印象里,改革开放之前的滨州,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几条破落的小街,便构成了县城的全部。然而,一次短短的咸丰帝师杜受田故居之旅,让我立刻抛弃了无知与偏见,对滨州肃然起敬。这里曾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也就是有根基的古城——凤凰城。千百年间,屹立鲁北大地的重镇。一座凤凰古城,哺育了滨州杜氏这样伟大的家族,也便足以成就城市的伟大:“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跨越明清两代,古城中的杜氏家族,持续繁荣达五百年之久,科举入仕者名贤辈出,中秀才者便多达令人震撼的三百四十七人!直至大清咸丰帝师杜受田,杜氏家族发展到了历史的顶点,留给世人一个无比成功的家族案例:让人们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成功与尊荣,什么才是生命力的持久与强大。纵观滨州杜氏,杜氏家族强大的生命力,来自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教育的传承与家风的凝聚。在杜受田故居的楹联上,既有“该通六经,旁贯百氏;润色王道,发挥圣门,”这样宏大蓬勃的翰林气象,也有“报国承家,无非是栗栗小心,成就个端人正士;敦耕劝学,也只为绵绵奕业,作养些孝子贤孙,”这样敦厚质朴的儒者本色——从修身齐家开始,到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杜氏家族世代砥砺传承,实践着中华文化中理想的人生境界。传统文化的力量,哺育了杜氏家族的成功;杜氏家族的成功,折射了传统文化的辉煌。然而走进故居,入门处只是一个谦恭低调、青砖灰瓦的小小门头,比起老济南常见的四合院毫不起眼。甫入门槛,头顶赫然悬挂着“相国第”、“方伯第”以及传胪、会元、亚元的匾额,令人肃然起敬。从而告诉到访的人们,无论学问修养,还是建功立业,这里的主人曾以不懈的修为,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故居|杜受田故居:一个家族为何兴盛五百年?靠家风家教!
文章插图

几百年间,杜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一代代名贤在此生活学习,走向广阔的历史舞台,载入煌煌史册。信步走来,二十余方大小院落,质朴方正、彼此相依,隐隐透出家族的精神气质。一如谦恭内敛的门头,毫无世家大族的奢华富丽之感,除了书房、寝室、私塾、祠堂之类的实用建筑,鲜见楼台亭榭之类的游观之所。令人不由想起一步一景、园林雅致的十笏园——清代潍坊首富丁氏家族的院落,可谓大异其趣。通过一件件陈 列与展示,乃知杜氏家族的富丽堂皇,在于道德文章、学问事功,原非区区宅第之间。“人之于学,终身焉而已矣,谓其身既终,则学亦止也。吾谓终身焉而犹不已,育子者是也”;“生而知学者,无有也;生而不可教者,亦无有也。孩提渐远,知识渐生,此时如泉出山,清莹秀澈,流而不息。”杜氏家族成功的奥秘,首先在于教育,尤其是重视幼教。自孩提时代,便种下优秀的文化基因,在肥沃的家族文化土壤中黾勉成长。不难想见,在深厚的家庭文化氛围里,通过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培养着族人良好的品格、完善的人格。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又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数百年间,杜氏族人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入仕之后,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所谓君子如玉,忠孝节义的精神,成为杜氏文化最耀眼的光辉。没有这样的精神,成就如此伟大的家族,将不可想象。与当时一般人家不同的是,杜氏家族重视女教,深知女德之于人伦和睦、家道兴衰的关系。对子女择偶的见解,亦发人深省:“自来家之不和,多起于妇人。以其性多猜忌,好记小嫌;又或偏私易惑,藏获投间;又或意为爱憎,气欲凌人。种种不通,难为理喻。故择婚不可不慎,必取诗礼之家,毋贪货财,毋贪族望。”家和万事兴,女性的教育与子女的择偶,关乎家族的成败,影响至为深远。一个家庭是戈矛遍地,还是和气盈庭,比起富贵利达,更能决定家族的命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命质量。杜氏家族的仁孝之风,出自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品质,如和风旭日,蕴涵着最为强大的力量。杜受田自幼便展示出卓尔不群的才华,在父亲大清翰林杜堮的亲手栽培下,学业精进,十七岁便中秀才,二十四岁便中举人。此后为了照顾患病的父亲,直到三十七岁方参加会试,四十岁成为翰林。“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杜氏祖训告诫子孙,要不慕浮华、不汲汲名利,以知书达理、安身立命为本,成为家族赖以成功的优良传统。耐人寻味的是,故居的一角,有一处叫做钢柱子的小院,完全是普通民居的样子。原来,在杜家扩建大院时,以优惠的价格向周围街坊购买地皮,唯独这家的主人不肯。杜家并没有因权位显赫而为难街坊,而是留下了这方小院,世代毗邻而居。小小的角落,足见家风的仁厚。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