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邹姓|央广网走读福建|“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繁华落尽是沧桑

央广网南平9月7日消息(采访人员 寒温) 下梅 , 福建省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 ,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以东4公里处 , 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 下梅村不大 , 不足千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 , 沿河两岸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 , 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 , 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 , 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
梅邹姓|央广网走读福建|“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繁华落尽是沧桑
文章图片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 , 梅溪下游的下梅村曾是武夷山最为重要的茶市 , 盛极一时 。 同时 , 下梅村是著名的“万里茶路”的起点 。
“万里茶路”横跨亚欧大陆 , 被誉为“中俄茶叶之路” , 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国际商路 , 虽然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千余年 , 但是其经济意义以及巨大的商品负载量 , 并不逊色于丝绸之路 。 17世纪 , 这条“万里茶路”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 。
梅邹姓|央广网走读福建|“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繁华落尽是沧桑
文章图片

据载 , 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 , 是山西省榆次市车辋镇的常氏 。 晋商常氏与闽北隔万水千山 , 商业嗅觉却异常敏感 。 清康熙年间 , 以常氏为主的山西商帮看中了武夷茶的生意资源 , 把经商触角探往武夷山下梅的茶坊街市 。 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 , 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 , 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 , 转运不绝 。 ”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 。
梅邹姓|央广网走读福建|“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繁华落尽是沧桑
文章图片

1718年 , 晋商常家与邹氏达成协议 , 共同经营“万里茶路”北线(武夷山茶运往蒙古及俄罗斯) 。 邹氏与常氏共同出资在下梅的芦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罗厝坊设立了茶号 , 雇请当地茶工 , 还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 。 每年茶期 , 在下梅制作并精制后的茶叶通过梅溪水路汇运至赤石渡口 , 经双方共同验押后 , 雇用当地工匠达千余人 , 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沿山县) 。 再由船帮改为水运至汉口 , 达襄樊 , 转唐河 , 北上至河南社旗镇 , 而后用马帮驮运北上 , 经洛阳 , 过黄河 , 越太行 , 经晋城、长治 , 出祁县子洪口 , 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 , 经太原、大同 , 至张家口、归化 , 再换骆驼至库伦、恰克图 。
下梅邹姓 , 原是古村第一大姓 , 下梅现有人口500多户 , 其中邹姓超过半数 。 邹氏一族原籍江西南丰 , 清代顺治年间移居下梅 , 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 邹氏才发展为闽北有名的商贾 。
地方史料记载 , 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 , 取得成功后 , 建豪宅七十余座 , 修当溪建码头 , 立家祠设文昌阁 , 大兴土木 , 传教化 , 重教育 。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 , 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