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闽南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 。
泉州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想要了解更多的泉州文化,就赶紧来看看吧 。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
???泉州戏曲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 。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 。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
【泉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
先简单介绍几个
1、泉州提线木偶戏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 。源于秦汉 。晋唐时随中原移民南迁入闽 。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 。
千年来,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 。
2、安海嗦啰嗹习俗
安海端午嗦啰嗹习俗,又叫采莲 。端午节午后,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 。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因而称采莲为嗦啰嗹 。是日,小镇人家还要煎饦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饦,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 。还开展水上捉鸭子等活动 。
3、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制造材料,使用传统木工工具,采用榫接、艌缝等关键技术,由“师傅头”设计并现场指挥、众多工匠密切配合,最终造成有多个相互独立、密不透水的隔舱建置且榫接牢固的海船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4、泉州剪(刻)纸
据传,泉州剪纸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 。最初只是在春季“门贴春字”时,配以红笺的门楣上的装饰品,即是宋诗人范成大所说的“剪彩宜春胜,泥金祝寿幡” 。清代陈德商的《温陵岁时记》,说:“立春日……门贴春字”也即指此 。
5、关岳信俗
关岳信俗源于人们对关羽、岳飞的崇拜,后来逐渐形成民间信仰习俗 。关羽自唐德宗年间列为武庙从祀,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 。泉州关帝信仰起于唐宋,兴于元明,盛于清代 。坐落于泉州古通淮街的关岳庙最早是供奉水神之庙,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崇拜关羽,朝廷要求泉州七城门都建关帝庙,通淮水神庙遂改作关帝庙 。
6、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云南陆地泼水,蚶江海上泼水 。”是早已闻名于世的传1特的民俗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石狮蚶江端午节更有独特的风格——竞舟泼水闹端午 。蚶江海上泼水形成于明,而盛于清,由于蚶江位于泉州湾出海口,风浪大,不宜举行赛龙舟,所以独创了别开生面的端午海上泼水习俗 。
7、竹编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唐末就已经相当盛行 。宋元时期,安溪竹藤编开始向农村普及,而且工艺技术越来越精细美观,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有篾箍、筛、笼、篱、笠、蓆、簾、桌椅、盘、筐、箱、斗箕、蒸笼、灯等14类四十多种品种 。
8、泉州祭祖民俗
 汉代以后,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入闽,祖先崇拜成为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最普遍的民间信仰 。闽南祭祖形式多样,有自中原传承的宗教规仪,也有基于本地文化生态形成的习俗 。其祭祖规仪严谨,富含地方宗教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民间普遍认同性,至今依然相续不断 。闽南祭祖是两岸同胞寻根溯源重要载体,对于增进海峡两岸及海外族裔血缘感情、亲属联系,乃至民族归属、国家认同有积极意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