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百分之几或几倍 。
GDP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 。由于GDP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 。为使报告期GDP价格与基期GDP价格相适应,在计算GDP增长速度时,首先应对当期的GDP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得到按可比价计算的GDP的发展速度,最后减去100%,便得到GDP的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为正值,表示增长程度;增长速度为负值,表示下降程度,也称负增长程度 。计算公式为:
经济增长可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1983年,为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经济增长率由11.7%落到1981年的5.2%,而后于1983年回升到11.1% 。在这一阶段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双松”配合转向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
第二阶段,从1983年到1986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一轮循环,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交织在一起,GDP的增长率由1984年的15.3%降到1986年的8.5%,物价则在经济增长达到顶峰的第二年达到8.8%的最高点,但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时降到6%的最低点 。这一阶段政策配合的特点是从“双松”配合转向“双紧”配合 。
【GDP的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第三阶段是从1986年至1991年,这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二轮循环,其经济波动的特征是:物价上涨和下跌的幅度都要大于经济上涨和下跌的幅度,GDP增长率于1986年下半年时开始上升,1987年和1988年连续位于11%以上的高位,1989年陡然下降到4.2%,直到1991年才开始出现转机;与此同时,物价总水平也于1987年开始上涨,1988年和1989年连续两年保持在18%左右的高位,1990年又下滑到2.1% 。
第四阶段是从1992年到现在,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又开始了从“双松”到“双紧”的第三轮循环 。这一阶段后期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明显有别于前面两次政策效果,这是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所导致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