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古人对头发的执念是很深的,就像孝经里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要先弄清一个问题,“剃发易服”政策是否是孙之獬首倡实施的?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 。五月初一日,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 。
也是五月,清世祖福林下令““令兵部传檄直省郡县,归顺者官吏进秩,军民免迁徙,文武大吏籍户口钱粮兵马亲赉至京,观望者讨之 。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夺其爵 。在京职官及避贼(李自成)隐匿者,各以名闻录用,卒伍欲归农者听之”意思是你原来干啥还让你干啥,甚至能升迁 。山东巡抚方大猷推荐孙之獬当官,朝廷原职录用,十一月,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 。
从时间上看,也不能是孙之獬提出来的,但是有一点不能否认,当官后孙之獬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表说:“臣妻放足独先,阖家剃发效满制 。”就凭这一点,列入贰臣传就毫无异议 。五月份的剃发令由于大家(吴三桂也反对)的强烈反对,就暂缓实施了 。孙之獬在朝廷上就很不自在,当时投降清朝的明臣,都是之前的衣冠发饰,而孙之獬跟满人装束一样,然而满人又觉得他不是满人,所以大家都不跟他站一块,这个让孙之獬极其的羞愧尴尬,于是上书皇帝:“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顺治帝看后,颇受震动,深叹曰:“不意降臣中有作此说者 。”(徐珂的《清稗类钞·孙之獬改装》)
从这一点看,孙之獬实为汉奸,中国自古就有夷夏之辩,孙之獬上书因改朝换代而替服易发实为汉奸的着实证据 。后来有人辩解说,是为了增强民族认同感,如果是这样,清朝人为什么不改用汉制,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认同 。
文章插图
三、招抚江西
身为降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作为招牌去安抚还没有投降的人,也不知道孙之獬拖着一个金钱鼠尾的发型见到老同事、同学时的感受,和其他人的感受 。
孙之獬到达江西后与相关人员去了许真君祠 ,与当地首领折箭发誓,说服他们顺从清廷 。反正是做出了点成绩,后来因私自给军官加官被罢免 。
四、死亡
文章插图
顺治三年秋,山东爆发了谢迁领导的农民起义,恰巧孙之獬被罢官后又回到了老家,也恰巧当时清廷惧怕地方发生武装叛乱,收缴了当地官兵和民间的武器,当地人和官军拿木棍与起义军作战,据说
孙之獬听到城破的消息,率领家人与入城义军士兵展开殊死搏斗 。因筋疲力尽,无力继续战斗,孙之獬只好退入自己的住宅 。穿上官服,向北遥拜后,欲悬梁 自尽 。正在此时,义军蜂拥而至,闯入内宅,将孙之獬救下,捆绑起来,押解到县衙,想要劝降他,孙之獬只求速死,起义军用他的孙子威胁他,孙之獬宁死不屈,然后大骂义军,后来起义军将他孙子的头一个个的砍下来,并且把他嘴都缝上了,他还呜咽(疑似叫骂),在这次事变中,孙之獬家有八人殉难 。其中孙之獬大儿子孙珀龄的3个儿子、二儿子孙琰龄的1个儿子被义军砍死 。孙琰龄的妻子和2个女儿被掳后,怕遭受凌辱,相继跳井而死 。《淄川县志》对此事件有详细记录 。
孙之獬死后,巡抚张儒秀上奏:土贼丁可泽勾引叛贼谢迁等陷淄川县,原任招抚江西兵部尚书孙之獬被贼肢解死 。
孙之獬的死讯传到京城,顺治帝给吏部下旨,讨论抚恤之事 。侍郎陈名夏 等建议恢复孙之獬的原有官职,并给予抚恤;马光辉等建议,孙之獬已被削去官籍,不应当给予抚恤 。顺治帝最后采用了马光辉的建议,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抚恤 。
其实我觉得哈,上面的斜体字有些过于详细了,我是持质疑态度的,如果孙之獬真的这么忠烈,为啥要投效清朝呢?既然投效清朝,又如何不能投效义军呢?再者如果孙之獬真的这样国家能不加以安抚吗?(对清朝来说是满门忠烈)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驾校都是怎么上课的啊
- 为什么苹果手机上的圆点会消失
- 梅花在春天能插扦吗
- 难懂又有深意的情侣网名 好听不俗气的情侣网名
- 荆门米茶的功效与作用
- 成熟网名男人味(值得用一辈子的网名)
- 好看的婚后高干文推荐 好看的高干文
- 福州最值得去的地方 福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 过期一个星期的酸奶可以吃吗
- 情人节和我没关系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