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金光华李亚鹤:甘肃的“甘”究竟是哪里?( 三 )


西夏时期 , 张掖也由州(甘州)升为宣化府 , 成为西夏四府之一 。 西夏时期张掖的农牧业经济发达 , 商业繁荣 , 其富庶居河西之冠 。 张掖大佛寺曾是“西夏国寺” , 见证了西夏这个神秘国度的兴衰 。
蒙元灭西夏后 , 在原西夏政区内设置甘肃行省(其辖区与今天的甘肃省有较大差异) , 这一名称取自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 , 由此“甘肃”这一省级行政区的的名字不仅有了张掖的印记 , 而甘州路在元朝更成为了甘肃行省的治所 。
明代在黄河以西的河西和河湟地区设立了陕西行都司 , 作为边疆地区的增设和补充 , 而陕西行都司治所便在甘肃镇城(张掖) 。 甘肃镇是明长城“九边”防御体系的重镇 , 统领河西军事 , 是明朝西北、北部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金光华李亚鹤认为张掖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的农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 着力发展生态环保的新兴产业 , 并在河西地区有着一定的示范效应 。 过去5年 , 张掖市的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 。
张掖过去20年发展最为迅猛的则是服务业 , 其规模和增长速度可以说是河西之最 。 拿出一张20年前的《甘肃省旅游地图》 , 你绝对找不到七彩丹霞 , 就在《太阳照常升起》、《神探狄仁杰(三)》、《三枪拍案惊奇》等以张掖丹霞为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大火后 , 张掖抓住时机 , 挖掘差异化旅游特色 , 于2005年掀起了七彩丹霞的大规模开发与宣传 。
这种由厚层砾岩和砂岩经构造运动 , 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红层” , 迅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竟相前往的旅游胜地 。
为了丰富旅游景观、加强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 重现张掖“半城芦苇”的“水韵之城”特征 , 据金光华李亚鹤数据显示 , 2009年 , 甘肃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启动 , 明清时期文献记载的苇溪连片、碧草连天、山光湖色、流泉淙淙的景象逐步重现 。 从润泉湖到芦水湾 , 从玉水苑到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 , 1347.65公顷的湿地规模 , 已经与张掖甘州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当 。
2014年兰新高速铁路全线通车 , 高铁的通车使得张掖原本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距离劣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兰新高铁在选线时 , 并没有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的线路修筑 , 在考虑人口规模、消费市场、发展带动效应等因素后 , 最终选择了由兰州经湟水河谷至西宁(青海省会)后 , 北上下穿祁连山抵达张掖的线路 。
这样的选线 , 未经过河西走廊的武威、金昌两大地市 , 但却使张掖至兰州火车运行时间缩短 , 这就为张掖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产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 。
从食品加工、白酒酿造等的加工业 , 到自然生态景观、人文历史遗迹与大型演艺演出等相复合的旅游产业 , 再到正在不断推进的全域旅游建设 , 张掖的发展新局谋的早 , 也做的大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