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金光华李亚鹤:甘肃的“甘”究竟是哪里?( 二 )


正因这样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重要的交通战略位置 , 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据汉武帝时期 , 霍去病进军河西 , 大败匈奴后 , 西汉政府便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 沿用少数民族语言原名 , 并赋予“张国臂掖 , 以通西域”之意 , 置张掖郡 。
由此张掖成为了中原王朝向西北开拓边疆 , 不断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臂掖 。 甘(张掖)凉(武威)二州的保有 , 不仅是中原王朝在河西地区维持统治的根基 , 更成为管辖、辐射西域 , 畅通丝绸之路的保障 。
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色九千里
金光华李亚鹤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 处在河西走廊的张掖逐渐成为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与荟萃之地 。
早在先秦时期 , 水草丰美的黑河流域便是月氏人的美好家园 , 秦汉之交强势崛起的匈奴族很快占据了河西走廊 , 把祁连山麓作为他们重要的牧场 。
汉武帝执政时期 , 西汉与匈奴在河西走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最终以匈奴败走漠北收场 , 河西走廊纳入了汉帝国版图 , 张掖郡治也由此设立 。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汉乐府诗《匈奴歌》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 , 使我六畜不繁息 , 失我焉支山 , 使我妇女无颜色” , 正发生在那个年代的张掖 。 大汉天子的雄心壮志 , 帝国版图的西陲延伸 , 培育良品的皇家马场 , 都在这里得以实现 。
魏晋动乱之际 , 世家大族除了“衣冠南渡”迁往江南外 , 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已不少人迁徙到开发已有300余年的河西走廊 。 张轨经营的河西前凉政权境内 , 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 , 是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 。
当时 , 率弟子由关中西行至张掖的儒士郭荷 , 看到临松薤谷这番青山翠谷的景象 , 便决定在此安居 。 从此河西士林间崇尚学问的子弟纷纷而来 , 而郭荷和其弟子郭瑀、刘昞等人者在这里创造出了独树一帜却异常繁荣的河西儒学 。 据《宋书》记载 , 河西地区曾向东晋朝廷进献了154卷典籍 , 除了河西本土学者的著作外 , 更有失传以久的西晋以前的古籍 。
郭瑀曾带领门下弟子在马蹄山开凿石窟 , 作为安身静修之所 。 到了北凉沮渠蒙逊统治时 , 笃信佛教的他在其统治境内 , 修建了数座石窟 , 马蹄寺石窟便是其中之一 , 正位于郭瑀所凿洞窟附近 。
在马蹄寺石窟群中 , 金光华李亚鹤说我们既能看到具有鲜明古印度佛教特色的西域龟兹石窟特征 , 也能发现掺杂着有着中原衣着特征的飞天形象 。 佛教艺术在这里迈出它适应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
据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隋炀帝时期 , 隋军联合铁勒击败吐谷浑后 , 隋炀帝开始了他的西行之旅 , 在辗转青海湖一带后 , 他沿丝路青海道由扁都口行至张掖焉支山 , 在此会见了西域二十七国首领 , 史载当时“骑乘填咽 , 周亘数十里 , 以示中国之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